如何讓幼兒學會分享
三、以正面教育為主,激勵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
孩子總喜歡老師的表揚,因此不管是物質享受還是情感享受,當他們有了分享行為時,就應及時鼓勵、獎勵、激勵的方法來促進孩子的分享行為,他們就會感到愉快和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為自己的意識。例如:一天嘟嘟帶來一個洋娃娃,并告訴我是帶來和小朋友一起玩的,但是在玩的時候他卻只愿讓小朋友看,不準碰他的洋娃娃。我見狀就對他說:“嘟嘟今天真乖,把自己的洋娃娃帶來給小朋友玩,但是嘟嘟請你和小朋友一起玩好嗎?”嘟嘟一開始不情愿地把洋娃娃給晨晨玩了,但是過了一會,他們倆在一起一個模仿爸爸抱著洋娃娃、一個模仿媽媽喂娃娃吃飯,玩得非常高興。這時,我就抓住這一教育時機,在集體面前給予了嘟嘟表揚和獎勵,同時教育其他小朋友:有好東西應該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對,正因為嘟嘟把洋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所以才合作地那么愉快、玩得那么高興。針對類似的情景發生,我都會注意及時引導和教育,這樣小朋友在今后就會自覺產生分享的動機和行為。當教師發現幼兒有分享行為時,還可采取向幼兒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或用手輕輕撫拍其肩、頭等方式,使幼兒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帶來快樂和滿足,從而在今后更愿發生類似的行為。這樣不僅能使幼兒得到正確、適當、長效、深刻的行為教育,同時還有助于幼兒學會注意、體會別人的情緒情感,有助于幼兒社會情感認知的培養。
四、 創造分享的機會
分享是和他人在情感與物質上的共享,是一種親社會行為,具有它的性質和目的。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居多,因此,幼兒與他人分享的機會也比較少。為了給幼兒提供充足的分享機會,我設立了專門的分享日。
1、禮物分享日:在班中規定每星期一為“禮物分享日”,讓幼兒在這一天將自己最喜愛的一樣東西帶來與同伴分享,還可以同伴之間相互介紹自己的禮物,這樣他們在相互介紹、相互游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分享。
2、新聞分享日:利用晨間談話的時間,讓幼兒說說身邊及周圍發生的有意義的有趣的事情。這樣既鍛煉了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會產生一種因分享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
3、活動成果分享日:一個主題結束后,可以向全園開放,讓所有的小朋友一起來分享取得的成果和快樂。如開展主題“汽車叭叭叭”時,舉辦“親子手工制作展”讓幼兒向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介紹自己與家人一起制作的汽車,體驗分享的樂趣。
4、建立牽手小組:發揮家委會的作用,對一些任性、不愿意與同伴交往的幼兒,將班內幼兒四至五人分成一組,鼓勵他們利用雙休日相互上門拜訪,讓幼兒輪流做一次小主人,讓他們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會分享。
這樣,通過一些分享日的設立,本班共同分享的制度已經很好地建立起來了,這為幼兒今后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分享行為的培養對于全面提高幼兒素質,將來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實踐證明我們通過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來培養幼兒自發的分享行為,幼兒充分體驗到了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