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讓孩子在生活中“創造”自己的數學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把數學教育納入科學領域,用一句話概括了數學教育的目標:“能以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仔細分析,它有三層含義:一是數學活動應當聯系現實生活,寓教于樂;二是數學活動的價值目標傾向于“感受”“體驗”等情緒、情感的表征,關注幼兒的感官參與和主觀投入;三是數學活動的現實目標立足于感知周圍事物的數量關系,對數學現象產生興趣。因此,幼兒學習數學應依賴于生活。讓幼兒在生活中去自由探索和親身體驗具體的事物從而獲得數的概念,并逐漸學習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概念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現實意義。只有讓幼兒通過對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才能使數學經驗逐漸內化,并自我建構,這樣自己的數學也就油然而生。 一、走進生活,尋找數學 《綱要》用“身邊事物和現象”“周圍環境”“生活經驗”等詩句明確了數學內容應取材于現實生活,生活是幼兒學習數學的信息網站,讓我們走進生活去發現數學。我們身邊各種各樣的事物都能提供諸多的數學信息,例如:房子提供了數學中“形和體”的信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等);在回家的途中為我們提供數學中的測量信息(哪段路面寬,哪段路面窄,哪段坡度高,哪段坡度低),還提供了數量的信息(有幾個人,幾輛車,幾棵樹)。在吃飯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一對應的數量關系,如:俺家有幾口人,桌上有幾雙筷子,幾塊碗,幾根湯匙,幾種菜等等。這些數學信息在生活中若隱若現,但都切切實實地存在于我們身邊,只是需要我們去尋找、去捕捉、去發現。因此,教師應引導孩子去觀察、去注意周圍的事物,從中找到自己身邊各種各樣的數學,讓數學的學習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相互作用,從而建立初步的數學概念。在此過程中,環境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發揮,孩子們也將會對數學產生初步的興趣,同時,也將體會到學習數學是一種樂趣。 二、走進生活,體驗數學 數學規律是客觀的,抽象的。學習數學對于知識經驗缺乏的孩子來說,是有一定的困難。教育者必須引導孩子走進生活借助具體的事物,把客觀事物與數學結合起來,讓數學具有實際的意義。例如:“2”可以表示:2個人、2個蘋果、2朵花、2棵樹等等,這樣數學在生活中逐漸內化,從而形成數學的概念。此時,當你在生活中看到具體的事物,就可能會從更多的角度去認識和描述周圍的事物,如:看到氣球、花、樹,不但會從形狀上去觀察它,還會從數量上地數一數:幾個氣球、幾朵花、幾棵樹,把事物與數量聯系起來,使事物具有實際的含義。久而久之,數學融入孩子的頭腦中、生活中,便成為他們觀察和思維的基本方式,或者發展成為一種思維定勢,這樣,數學思維在幼兒頭腦中也就鮮活起來。幼兒以這種觀察——發現的方式感受數學、體驗數學,這就是一個主動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個性化體驗的過程。 三、運用數學,回歸生活 抽象的數學概念一旦在幼兒的頭腦中形成,幼兒對數學也就充滿了興趣,在生活中,習慣于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進行觀察,從而,生活中就出現了許許多多呈出不窮的數學問題。例如:來了3 個客人,就得拿3雙拖鞋;2個蘋果分給4個人吃,怎樣分才一樣多;小明住在第幾層樓,乘坐電梯時,應按哪個數字碼;在回家的時候,應走哪條路比較近,且省時間……因此,教育者就要引導幼兒利用數概念進行簡單的實際運用,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孩子們應用數學概念及其簡單運算來解決自己生活中出現的小難題,真正的數學也便產生了,而此時數學的產生總是伴隨著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成功和喜悅,孩子們不但獲得成功感,而且將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學習過程中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數學的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每個人發現規律的方式卻是主觀的,是一種個體體驗。建立在這種個性化體驗之上的數學概念,可以稱之為自己的數學。以這種友善的方式出現在孩子面前,出現在生活中的數學,它將會使幼兒學得輕松,學得有趣,也將是最有親和力的一門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