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我是‘農!’”
教育筆記:“我是‘農!’” 今天戶外活動的游戲材料,我為孩子們準備了手套和辮子,鼓勵他們創造性地玩,能和好朋友玩出不一樣的玩法。孩子們大多是套著手套,腰上塞根鞭子在地上亂爬。這時我看到不停地在地上打轉,于是我走過去問:你是誰呀“我是‘農’”“你是什么?” “我是‘農!’”可是我還是沒有聽明白他的話,是我班年齡較小的孩子,口齒發音不清楚,每次聽他說話,我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老師,我是‘農’,我是‘農’”見我還是聽不懂,他開始急了,于是,我嘗試想理解下“那你在干什么呀?”“我在飛,在飛。”“哦”原來他打轉著的摸樣是在飛呀,那他剛才說的又是什么呢?看著我思索的摸樣,眼里充滿期待,看著他亮閃閃的小眼,我知道他肯定希望我能明白。怎么辦,怎么辦,如果我還不能想出來,那孩子該多失望啊,說一定以后對自己的說話能力也會失去信心。突然,我靈機一動,讓孩子們來幫幫忙吧,孩子的心是相通的,說一定,他們能聽懂他的話呢!于是我立即招來了幾個孩子,讓再說一遍,沒想到,才說了一遍,就說:“他是龍。”哦,原來是龍啊,我立刻大笑了起來。這么簡單的一個字,我怎么愣是想不出來呢?孩子可愛的發音真讓人哭笑不得啊,于是,我笑著說:真棒,想出了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的小動物,老師親親你。但是說話再清楚點就好了,來跟老師說說這個字“long”……在今天的事件中,我很慶幸,我最終聽懂了孩子的話。而不是在聽不懂的狀況下,就敷衍一下孩子。如果我沒有努力去想辦法聽懂孩子的話,那么孩子創造想象力也就得不到老師的肯定,或許孩子說話的自信也會被打擊。對于中班上學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語言正處在一個黃金發展期,在這樣一個階段,老師如果錯失了孩子的教育時機,或是讓孩子產生了厭學怕學的心態,那么后果將是難以想象的,作為老師,我覺得我們一定要竭盡全力去理解,去感受,不要錯失了孩子語言發展的機會,更不要錯失了和孩子歡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