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學:會唱歌的紙
設計意圖:
在班級的生活區里,孩子們收集了各種各樣廢舊的紙,有超市的廣告紙,有孩子們做手工的卡紙,有老師裝飾教師多余的瓦楞紙,孩子們利用這些廢舊材料制做了很多作品,有小書簽、有風箏,有各種剪紙作品等琳瑯滿目,漂亮極了。一次,班上樂樂拿著一張瓦楞紙用手刮了起來,小嘴不停地說:“呱呱呱、呱呱呱”,還不斷地讓旁邊的小朋友聽,于是,我嘗試對這些廢舊的紙來開展研究,尋找紙新的用途,科學探究活動《會唱歌的紙》就這樣生成了,通過操作實踐,引導孩子運用多種方法讓紙發出不同的聲音,并感知聲音的不同。
活動目標:
1.嘗試徒手用拍、搓、刮、甩等方法讓紙“唱歌”,感知紙“唱歌”的不同。
2.能積極參加探索活動,萌發對紙“唱歌”的探究欲望。
(評析:《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當今科學教育的價值不再是注重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培養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度、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小班下學期的幼兒來說,他們樂意參加科學活動,并樂于將他們的發現告訴成人和同伴,因此,我制定了以上兩條目標。)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
(1)廣告紙、餐巾紙、瓦楞紙、卡紙若干
(2)記錄單2張
(3)拍、甩、搓等各種動作的照片
搓 彈 刮
拉 拍 揉
甩 撕
(4)完整音樂和分段音樂
2.經驗準備:
(1)幼兒前期已經認識過廣告紙、餐巾紙、瓦楞紙和卡紙
(評析:選擇不同類型的紙是為了讓幼兒園在探索的過程中能非常清晰的感知和分辨出紙“唱歌”的不同,增強幼兒深入探究的欲望和活動的興趣。記錄單的呈現借助了幼兒易于理解的標記,讓幼兒在記錄中加深紙“唱歌”的現象,同時也為幼兒在以后的活動中記錄實驗結果做好了前期的準備。)
活動過程:
(一)分享各種紙的不同
師:剛剛我們認識了一些紙寶寶,有誰?(幼兒說后教師逐一出示圖片并貼在記錄表上)
師:我們已經摸過了,也比較過了,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師總結:它們有的軟、有的硬;有的厚、有的薄;有的滑滑的,有的有高高低低的。
(評析:活動從幼兒的回憶分享導入,讓孩子們交流他們在摸過、比較過后對紙的不同之處的認識。)
(二)尋找唱的響的紙
1.師:這些紙寶寶都有一個本領,會唱歌,猜一猜哪種紙唱得響?(個別幼兒示范)
2.師:其他寶貝心理也有想法嗎?好,先請女孩子,你覺得哪種紙唱得響,就把貼紙送到它的下面。
3.幼兒猜測,教師逐一在屏風后操作紙。
(1)師:我們都做出了自己的猜測,看看,哪種紙寶寶的小貼紙比較多?哪種最少?是不是這樣呢?做個小實驗來驗證一下吧。請小屏風來幫忙。
(2)教師操作。先從第一張卡紙開始。唱的響嗎?送給它掌聲。大家都認為它唱得響,我們就送給它一個√;第二張什么紙?
(3)在這張記錄單上一共有幾種紙可以唱得響?分別是……(幼兒說)
(評析:這一環節,先讓兩位幼兒分享自己的猜測,并請他們貼一貼貼紙,個別的示范給了幼兒正確記錄的方法;教師在小屏風后操作,讓幼兒初次感知紙能唱歌的有趣現象,激發探究欲望,同時避免教師的操作示范對幼兒形成思維的定勢,使得后面的探索活動中一味進行動作模仿。教師的正確操作記錄,為幼兒的操作記錄給予了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