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學游戲《落下來了》(精選2篇)
小班科學游戲《落下來了》 篇1
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常常會對我們成人覺得司空見慣的事物和現象感到好奇,有時一個又一個的“為什么?”把我們問得都有點招架不住了。今天的科學游戲《落下來了》,就是以生活中的“物體下落”現象作為幼兒科學探索的對象,以此引導幼兒發現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身邊,從而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這樣的探索活動,取材于幼兒的生活,體現了“科學教育生活化”這一《綱要》精神。
活動目標:
1、樂意用身體動作表現不同物體飄落的樣子。
2、嘗試用簡單的線條記錄自己的觀察。
3、對物體落下來的形態產生興趣和探索的欲望。
活動準備:
1、實驗材料:雞毛、棉花、餐巾紙、氣球、紙條、樹葉、沙包、積木、橡皮泥。
2、實驗箱、白手套、記錄表格、膠水、泡沫墊。
3、快節奏和慢節奏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老師扮演博士,拎著一只實驗箱,神秘地向幼兒展示:
師:“大家好,我是x博士。這是我的實驗箱,我們一起來看看,里面裝了些什么實驗材料?”
2、帶領幼兒逐一認識材料,說出名字。
二、實驗
1、認識“落下來”
師:“今天,我x博士要帶大家用這些材料來做一做‘落下來’的實驗。那,什么是‘落下來’呢?”
簡單示范雞毛落下來,小結:落下來就是物體從高處往低處落下。
2、提出問題:“實驗箱里的其他材料如果從高處落下來,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1)老師有意識地拿出雞毛和石頭,請一位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做“落下來”實驗。引導幼兒通過對比觀察,初步發現兩種物體落下來速度、下落形態的不同。
(2)幼兒自由探索。
師:“我們來試試其他材料,看看它們又是怎樣落下來的?”
老師提示探索要求:我把手舉得高高的,然后一松,看一看,它們是怎么樣落下來的?
幼兒自己擺弄各種材料,老師引導小朋友用語言說自己發現“是怎樣落下來的”。
以幼兒的經驗作為做小結,(發現站得高飄下來時間更長一些)。鼓勵其他小朋友也試試。進一步探索發現兩種物體落下來速度、下落形態的不同。
(3)模仿“飄和落”的動作。
幼兒和老師一塊用身體語言表現物體落下的動作。提醒幼兒人如果在高處,一定要小心不能落下來,不然會有危險。
三、記錄
1、商量約定記錄標記:
師:“小朋友,你們發現每種物體落下的樣子一樣嗎?快快落下來可以用什么樣的線條記錄,慢慢飄下來可以用什么樣的線條記錄?”
2、幼兒記錄
(1)請小朋友在貼有物體對應的下面記錄。
(2)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記錄。
四、拓展
師:“生活中有哪些物體落下來的樣子象沙包,快快的?(水果、玩具、石頭)有哪些物體落下來的樣子象羽毛,慢慢的飄飄的?(手帕、花瓣、塑料袋、一根線、風箏)
小班科學游戲《落下來了》 篇2
一.說教材由于小班幼兒思維具有直觀形象性,我構思的這次科學活動《落下來了》是以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物體下落為題材,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和體驗息息相關,通過與幼兒原有經驗的碰撞與整合,便于激發其對已知的自然現象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并且借此機會對幼兒的已有經驗進行有目的的提升和優化。二.說目標1. 對物體下落現象產生興趣和探索欲望。(情感維度)2. 能夠用肢體動作表現出所觀察的物體下落過程。(技能維度)3. 能夠大膽表述所觀察到的物體下落現象。(技能維度)活動重點:引導幼兒嘗試自己探索物體下落的不同狀態,并且把自己的發現用動作和語言表達出來,鼓勵同伴間經驗分享,讓幼兒在大膽嘗試操作中萌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活動難點:幼兒通過比較不同物體的下落狀態認識到影響物體下落的因素。三.說準備樹葉、羽毛、紙片、棉花、銅板、積木、自制降落傘。材料的多樣性提供了影響物體下落的多種可能性因素,包括體積,薄厚,面積,輕重,形狀等。四.說過程1.通過落葉為例,利用談話和層層遞進的問題提示,引發幼兒思維活動,引出活動主題。提示:a.你們覺得老師手中的樹葉是從哪里找來的?是爬到高高的樹上采下來的,還是在地上撿來的?b.樹葉不是長在樹上的么,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樹葉躺在地面上呢?c.為什么半空中的樹葉寶寶離開大樹媽媽之后,不會飛到天上去,卻落到大地婆婆的懷里去了呢?d.老師把它舉到半空中,你們覺得它會怎么落下來呢?e.小朋友們有的說…,有的說…,結果到底是怎樣,我們現在就來看看。 這一環節通過教師與幼兒的談話,以落葉為例調動幼兒有關物體下落的的已有經驗,引起幼兒重新關注已知的常見現象,進而自然過渡到本次科學活動的主題上。2.第一輪探索:幼兒分組操作不同的材料,對物體下落現象展開探索,事后結合動作和語言展開討論。提示:a.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擺放了一種材料寶寶,它們是不是都和樹葉寶寶一樣會輕飄飄地從空中落下來呢?現在就請小朋友去嘗試一下自己小組的材料寶寶是怎么下落的b.操作完畢后,請你們來做做其他小組的小老師,把你們觀察到的結果告訴他們,看看哪個小組的小老師當得最像,最稱職。 根據小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綱要》對科學活動的要求,教師過多的言語指導只能顯得蒼白無力。這一環節在教師簡單的談話和操作示范后,緊接著就提供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幼兒在對如何操作還記憶猶新卻還未厭倦的情況下,發揮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第二輪探索:幼兒自由選擇不同小組的材料,對物體下落現象展開自由探索,事后分享活動經驗。提示:a.剛剛各組的小老師給我們介紹了他們的材料寶寶下落的樣子,你們是不是都聽得非常明白了?b.你們想不想去玩玩其他組的材料寶寶啊?c.現在老師再給你們一次活動的機會,這次你們不用只呆在自己組里了,可以去任何一個你想去的小組,去找任何一個你喜歡的材料寶寶玩耍。d.這次老師也有一個要求,請你們玩好之后表演一下,你喜歡的材料寶寶是怎么落下來的。 這一環節意在引導幼兒在自由探索中萌發比較的意識,通過觀察不同材料物體的下落現象,借助模仿加強關注的感受下落過程的多樣性。4.老師示范比較兩樣物體同時下落的現象。經過幼兒各種探索和發現后,老師以最直觀的方式將物體下落的不同狀態用比較法呈現給幼兒,為幼兒自由操作后的感受提供一個延續的機會,為幼兒展開進一步思考提供方向和出口。5.談話小結,留下問題。提示:為什么材料寶寶下落的路線各不一樣,而且有快有慢呢? 根據此次活動的難易程度,為幼兒提供更深一層的問題提示,對興趣較高或能力較好的幼兒提供自主探索的方向,增加本次科學活動的延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