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主題系列活動《民族樂器》
2.欣賞鼓樂《老虎下山》,理解其所表達的故事情節,感受鼓點節奏變化的不同效果。
3.嘗試各種不同的鼓點節奏及敲擊方法,感受鼓樂的有趣與變化。
活動準備:
1.鼓樂《老虎下山》光碟。
2.大鼓一面,小鼓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1.進一步認識鼓,了解其外形特征,知道敲擊鼓的不同部位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1)觀察鼓,了解鼓的外形特征。
(2)探索敲擊鼓的不同部位(鼓面、鼓身),感受其發出的不同的聲音。
2.欣賞鼓樂《老虎下山》,理解其表達的故事情節,感受鼓點節奏變化的不同效果。
(1)欣賞鼓樂《老虎下山》,理解其表達的故事情節。
★指導語:你聽了這段樂曲有什么樣的感覺?你知道它說了一件什么事嗎?
(2)教師講述,幼兒了解樂曲所表達的故事情節。
(3)再次欣賞樂曲,感受鼓樂中所表達的老虎下山踱步、快速跑的鼓點節奏。
(4)傾聽鼓點“”與“一一”的節奏,用動作表現老虎下山的情節。
3.嘗試各種不同的鼓點節奏及敲擊方法,感受鼓樂的有趣與變化。
(1)自由嘗試創編出不同的節奏型,并互相分享,學習演奏。
(2)游戲:《老虎下山》。
①部分幼兒扮演老虎,隨創編出的節奏進行表演。
②老師扮演老虎,幼兒跟隨“老虎”的動作進行鼓樂演奏。
活動七:民樂演奏大舞臺
主要涉及領域:藝術
活動目標:
1.在分角色模仿民族樂器演奏的活動中,感受合作演奏的快樂。
2.在演奏中進一步感知民族樂器的音色及演奏的獨特韻味。
活動準備:
1.民樂演奏磁帶、幼兒民族服裝。
2.教師與幼兒共同制作的民族樂器。
活動建議:
教師可引導幼兒分組,在班級的大舞臺游戲中每人嘗試用一種自制樂器進行表演。
六、資料鏈接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民間流行的樂器有400種左右,按照演奏習慣及樂器的性能,分為吹奏樂器、打擊樂器、彈撥樂器及拉弦樂器四大類。
(1)吹奏樂器。
根據演奏方法和樂器構造的不同,吹奏樂器大致可分為三種:①無簧哨的吹奏樂器,如:笛、簫、斯布斯額(哈薩克族豎吹木笛)等;②帶簧哨的吹奏樂器,如:管、嗩吶、巴烏等;③以簧和有定長度的管配合而發聲的簧管樂器,如:笙、葫蘆笙等。笛是我國最常見的吹奏樂器,一般為竹制,上面開有吹孔和膜孔各一(也有不開膜孔的笛,稱“悶笛”),按指孔六個,能奏出兩個多八度的音。《喜相逢》、《鷓鴣飛》、新疆的《古廉木汗》都是很有特點的樂曲。
(2)打擊樂器。
我國曾出現過無數種的打擊樂器,但是除了編鐘、編磬、方響、云鑼能演奏旋律外,大多都是色彩性和節奏性的樂器。目前能經常見到的一些打擊樂器粗分為四類,即鼓類、鑼類、鐃鈸類、板梆類。近代以來,在民間的樂隊及戲曲伴奏的樂隊中,鼓往往起著領奏作用,有些鼓長期用于獨奏,表達著各種情感,有著獨特的豐富表現力。
(3)彈撥樂器。
從演奏形式上來看,我國的彈撥樂器基本上可分為兩類:①橫彈的樂器,如:琴、瑟、箏、卡龍、熱瓦普等;②豎彈樂器,如:阮、琵琶、月琴、柳琴、三弦、考姆茲、彈布爾、冬不拉等。箏的音域較廣,低音區渾厚響亮,余音較長,中音區圓潤柔美,高音區清脆纖細。它多用于獨奏和歌唱的伴奏,在樂隊中大多作為色彩性樂器加以使用。《漁舟唱晚》、《鬧元宵》都是很有影響的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