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我不好嗎?——教養(yǎng)中不可忽視的情緒
母親,是我不好嗎?——教養(yǎng)中不可忽視的情緒下午跟嘟嘟媽 媽一起去接嘟嘟,幼兒園門口,車子在放學的人流中緩緩移動。到了離幼兒園近10米的地方,嘟嘟媽 媽不得踩下剎車。前面,一個媽 媽和她的孩子正在電動車旁,這位媽 媽一邊面帶怒容地說著什么,一邊很大力地幫孩子脫下身上的t恤,再用這件脫下來的衣服給孩子擦干頭上的汗。母子兩個旁邊站著一個男人,男人身邊是他的汽車。這個男人也是怒氣沖沖地對著母子兩個在說話。看情形,男人要開車走,但母子兩個和電動車擋住了他倒車的路,母親不愿讓,男人開罵,然后母親再罵回去。我看著孩子,似乎面無表情地在經歷著這一幕。他母親的動作很大,而且很用力,使得他看起來不像是一個享受母親給他擦汗和撫摸的孩子,而是一棵被性急的主婦按到水里刷洗的蘿卜。
再往前走,一個小女孩哭著去抓母親的手并試圖擁抱母親,母親一臉嚴肅和厭煩地先是甩開孩子,然后又把孩子企圖抱住母親的手拿開,牽起來往前走。孩子仍舊帶著驚恐和討好的表情看著母親,而母親沒有對孩子的驚恐和討好做出直接回應,而是義正言辭地在說教,并保持著這樣的表情帶著孩子離開。
這樣的情形,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習以為常。我看著,心里卻是很不舒服。因為我知道,孩子還不能把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區(qū)分開來,也不能很好地從大人的負面情緒影響下保護自己。我也知道,對于孩子來說,情緒不被父母接受,甚至父母拒絕他們的肢體接觸的時候,他們第一個念頭是父母不愛自己了,這時孩子對自己的感覺變差,也就是說,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下降。我們做的工作,第一步是幫助父母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習以為常的行為,同時接納自己也會有注意不到孩子情緒的時候;第二步是通過大量的練習和談話幫助父母找到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認知、期望等);第三步是幫助父母形成一種不斷覺察和完善自己的自我管理模式,在生活中循序漸進地改善。
在老版的父母成長訓練課程中,情緒管理是家長最有感觸的一個主題,我們安排了4個小時時間。改版后的課程,專門用作討論情緒管理的只有2個小時,但這2個小時之前的很多練習,就已經打好了基礎。到分享情緒話題的時候,已經相當于是一次總結了,只是總結時我們還是會插入一些跟情緒有關的知識。希望這樣的安排能夠讓家長對情緒問題的理解和情緒管理的技巧把握得更好。希望我們的會員在生活中應對一個粗魯?shù)刂肛熥约旱娜藭r能夠注意自己的情緒和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告訴孩子:媽 媽生氣不是因為你。也希望我們的會員在孩子犯錯后求饒時,能夠平緩下自己的怒火和說教的沖動,自然地擁抱孩子,對他們說:不管怎么樣,我都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