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之美》案例與教學反思
喬治·桑厭惡剝削與壓迫,贊頌正義與平等。年輕時充滿了對愛情的渴望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她是一個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女性,執著追求著心中的美與自由,然而她一直沒有成功,她曾經熱烈地嘗過滋味,現在在沉靜中經過回味,她借鄉村冬天的美景,傳達自己對真、善、美的追求。這寧靜、祥和樸實、優美的鄉村美景正是作者心中理想彼岸的完美境界,是作者用心靈勾勒的最理想最完美的境界。
雨果《致喬治桑的信》:
“廣袤的大自然整個反映在您的一行行句子里,就像天空反映在一滴露珠里一樣。您看見了宇宙、生命、人類、牲蓄。她真是偉大。”
雨果《悼念喬治•桑》:“婦女應該顯示出,她們不僅保持天使般的稟性,而且具有我們男子的才華。他們不僅應有強韌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溫柔的稟性。喬治·桑就是這類女性的典范。”
雨果《悼念喬治·桑》:“列舉她的杰作顯然是毫無必要的,重復大眾的記憶又有何意?她的那些杰作的偉大概括起來就是“善良”二字。喬治·桑確實是善良的,當然她也招致來某些人的仇視。
點撥:喬治·桑對美理念體現在回歸自然,追求真與善。(只要學生言之成理,都給予一定的肯定)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通過對作品所揭示的全部的、整體的、深層次的審美價值的判斷與評價,學會發掘更豐富、更深刻的文化內涵,以充分達到感性上的領悟和理性上的認識。而具體采用的探究性討論法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的反映,有利于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而每個學生對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盡相同,如有不同看法,不妨開展爭論,各抒己見,思維碰撞,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從別人的發言中吸取智慧。當然,教師指導學生鑒賞評價時,要保護學生閱讀的自主性,要重文本解讀的多樣性這一規律。
[交流收獲 遷移拓展]
1 通過本文的學習,談談自己的收獲和感想
2 要求學生聯系自己已有的認識,結合課內外資料,闡述自己對“美”的理解。
[設計意圖] 讓學生談談“美”的感受和體會,以及對“美”的理解,這一方面使學生在對美文,美情的主動性探索和體驗性實踐中提高品讀的能力,另一方面以交流互評的形式提高自己對美的理解和認識。
教學反思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語文課程也十分強調探究。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把探究甚至提到新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條來對待。翻開語文課程標準第1頁,"課程的基本理念"共四條:"(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而其第三條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冬天之美》這課我嘗試著以探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抓住教材為美文這一性質,從美育入手,鼓勵并引導學生探求美的事物,感悟美的情感,體會美的理念,闡發對美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倡導學生認真搜集材料,主動探究問題,通過不斷置疑、不斷交流的方式達到全面深刻的了解事物。努力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藝術鑒賞水平,學習和運用美學知識,為創造美打下基礎。
這個探究教學過程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從探究景物美,接著探究人情美,到探究作者的美學理念,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階梯性的設置使學生的思考與探究由量到質的轉變,最后的自由闡述對美的理解使探究得到實質性的體現。不僅使學生在對文章的主動性探索和體驗性實踐中提高品讀的能力,而且也提高自己對美的理解和認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所起的作用是設置問題情境,對學生的思維予以引導,給予一定的啟示,提供學生切實可行的鑒賞和分析的方法,如王國維 ——“一切景語皆情語”;茅盾—— 審美“以人為主體”;朱光潛—— 賞文需“知人論世”的有機滲透。對學生的探求過程予以指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課前的預習準備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和醞釀時間,在課堂中則讓學生擁有充分的思考時間以及自由的發言權利,創造良好的探究氛圍。同時在學生探究美的過程中,我努力創設美的情境,感知美的形象,體會美的情感,挖掘美的本質,得到美的享受。
同時,有效的信息技術的運用對創設情境和調節氛圍起很重要的作用。結合本文特色,我以創設和諧的“情景教學”理論為指導,在導入和全文感知部分,可選用一系列美妙的冬景圖片,加上配樂朗誦,制造多媒體課件,以求獲得較好的視聽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進入情感領域,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作好鋪墊。
語文探究性學習為美育開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語文探究性教學生動活潑,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