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園》案例與反思
一、背 景 描 述(一)教材分析:
《百草園》是浙江省義務教育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它節選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全文主要描寫百草園的自然景物和在百草園中的有趣活動,表現了少年兒童天真活潑、熱愛自然、喜歡探索、愛好自由的性格和情趣。文章用詞準確,描寫生動、具體,修辭手法運用恰當,是一篇富有濃郁的兒童情趣,使人讀來倍感親切的優秀散文。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觀察、反映生活——景和物”。在前面的第四單元,已學習了“觀察、反映生活——人和事”,這一單元的知識應是上一單元的延續和補充。在這一單元,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觀察和反映景和物的方法,培養觀察和反映景和物的習慣,進一步提高觀察和反映生活的能力。這個單元共有四篇課文,從讀到寫,從寫景到狀物各有側重,交*進行,螺旋推進。《百草園》是這一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在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方面十分細致,景和物也是構成生活的基礎內容,學會觀察和反映生活中的景和物,是語文學習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記敘文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內容。學生在小學時已學習了大量的記敘文,但還沒有學會細致地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的方法,所以從學會觀察和反映生活中的景和物的方法這個角度來說,本課又是一堂起始課。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觀察對于描寫景物的意義,初步學會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的方法。
2、能力和方法目標:通過誦讀課文,品味語言,分析寫法,領悟探究閱讀的方法,初步培養細致地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品味課文所表現的兒童情趣和自主、合作探究閱讀的樂趣,提高欣賞水平、寫作水平和審美情趣。
4、人際交往目標:了解少年兒童天真活潑、熱愛自然、喜歡探索、愛好自由的性格和情趣,從而感悟、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在了解的基礎上,學會如何更好地與同學交流、合作。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分析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的方法,感受文章的兒童情趣,初步學會觀察和描寫景物的方法及品味語言的方法。
2、教學難點:領悟探究閱讀的方法,初步培養細致地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的能力。
二、教 學 思 路 和 學 法 指 導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培養學生篩選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根據上述理念,本課采用板塊式教學模式,嘗試讓學生在課內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充分體會自主、合作探究閱讀的樂趣。本課擬用教師“致疑——點撥——評價”的方式,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緊扣精彩凝練的語言文字,讓文學作品的韻味充盈課堂。在教學手段上,用精美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鮮活的可感性和豐富的表現力,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講究文本、圖象與環節的推進同步支撐。
初一(1)班學生語文基礎整體水平較好,并且思維敏捷,可培養他們自主、合作探究閱讀的能力。本課設計的總的學法為“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合作解疑”,在課堂中,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回答討論,合作解疑,使學生掌握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的方法,并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進行拓展訓練,知道實踐,使學以致用,這樣,不僅傳授了知識,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都起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三、教 學 過 程
(一)聯系舊課,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新課導入:古人曾說:“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而要做到“成竹于胸”,就必須先對竹進行仔細的觀察。在前面的第四單元,我們已學習了如何去觀察、反映生活中的人和事,明白了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才能準確、生動地反映事物,那對于生活中的景和物,我們應該如何去細致地觀察和描寫呢?今天,我們就去接觸一篇新的文章——《百草園》,去認真學習如何觀察、反映生活中的景和物。
[聯系舊課,使學生的前后知識連貫起來,形成系統。探究性學習很強調問題意識,一開始提出明確的問題,讓學生的閱讀有的放矢。心理學表明: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給予明確的目標,可促使學生主動、有效地學習。]
(二)簡要介紹作家和作品,積累知識。
1、師:《百草園》的作者是誰?(魯迅先生)
對于魯迅先生,大家了解嗎?誰能簡要地介紹一下自己對魯迅先生的了解?
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著作有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多種,都收在《魯迅全集》里。
師:大家平時有沒有讀過他的什么作品?
(《少年閏土》、《野草》、《阿Q正傳》、《孔已己》------)
2、師:我們這篇文章選自他的《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什么作品?
(學生先回答,再屏幕顯示作補充。)
明確:《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回憶他青少年時代的一本散文集(回憶性散文集),共10篇。寫于1926年,原名是《舊事重提》。《朝花夕拾》意為“早上開的花,到傍晚才去采摘”,比喻青少年時代的生活情景到晚年回憶,含蓄而富有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