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園》案例與反思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1926年9月18日在廈門寫的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
[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養成課外翻查資料、勤于閱讀的好習慣,并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一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的脈絡。
今天,我們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主要是要求大家通過三次對文章的閱讀,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如何細致地觀察景物、描寫景物的方法。
下面,我們先來對文章進行第一次閱讀,去整體感知這篇文章。
1、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可以自由大聲朗讀,思考兩個問題:
A、在作者筆下,百草園是個怎樣的地方?要求用文中的語句來回答。
B、作者細致地描繪了百草園哪些季節的景物和樂趣?在文中找出依據。
明確:A:“那時確是我心中的樂園”。這句話在文中哪里?(第一段最后一句,其實這一句也是本文的中心句。)
B:作者以“樂園”為中心,圍繞“樂園”,從哪些方面記述了那時的百草園“確是我的樂園”?(描繪了百草園哪些季節的景物和樂趣?)
(第二段)春夏秋的百草園
樂園
(第三——四段)冬天的百草園
2、師:文章的思路很清晰,先點明百草園是自己的“樂園”,后圍繞“樂園”細致了春夏秋冬百草園的景物和樂趣。而這一部分也正是本文的主體。
下面我們就重點來看這一部分的內容,去分析、學習這一部分的寫法。
[整體感知很重要,它是“循文——明象——悟道”的基礎,即是感受、體驗、篩選、欣賞、評價的基礎,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文課中要重視對學生整體感知能力的培養。]
(四)二讀課文,分析寫法,探究園中之趣,發現描寫景物的方法。
1、師:這篇文章最顯著的特點,在于作者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的細致,剛才,我們也已強調過,這節課我們要去學習作者如何細致地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的方法,老師把這個方法稍作歸納,我們先一起來學習這個方法。
怎樣細致地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
A、圍繞中心; B、抓住景物的特點;
C、從不同角度觀察; D、按一定的順序。
下面,我們以這個方法為指導,看看作者是如何細致地描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他在百草園中都觀察到了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色,又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的。
[初一學生由于知識水平的限制,無法自主地歸納寫法,給予明確的寫法指導,使其能在教師的導學點撥之下,閱讀更有明確的方向,也有助于本課教學目標的落實。]
2、小組討論:通過完成一個句式的填空,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這個樂園里,我觀察到有 ,它(們) ,我是從 角度描述它們的。”
[在這個句式中,要求學生用第一人稱來表述,這樣有利于他們產生觀察的意識,培養觀察的習慣;同時,這樣表述,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師:我們先來看看春夏秋的百草園里有哪些景物。下面先請一位同學來朗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請用不同符號劃出作者所描繪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特征。
(一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之后,由其他同學稍作點評。)
師:我們先來完成這個句式,老師先給大家做個示范,大家可以自己準備一下,前后桌四人小組可以討論,之后推薦代表來回答。回答時,可以只描述一種觀察到的景物,也可以同時描述幾種景物。
示范:“在這個樂園里,我發現有 菜 畦 ,它是 碧綠的 ,我是從 色彩 的角度觀察的。”
(學生閱讀、討論合作,后組織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學生隨即投入聚精會神的自主閱讀之中,后討論熱烈,紛紛舉手,爭著發言,并且,在回答的過程中,學生思維敏捷,發言爭先恐后,課堂氣氛活躍。]
3、作者為我們描繪了這么多景物,那他有沒有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
明確:有。首先,他用了一個句式,把這些景物連綴起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 這是按什么順序?(從整體到局部)
“不必說------”:寫靜物,從低到高;
“也不必說------”:寫動物,從高到低;
“單是------就有------”:先寫動物,再寫植物。
4、小結:作者在這一段中,向我們描繪了14種自然景物,不僅能準確地抓住景物的特點,而且沒有給人一種雜亂無章、毫無次序的感覺,可見作者在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方面確有過人之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把這一段齊讀一遍,再去領略作者細致的觀察和描寫。
[這部分提問層層深入,使學生由內容——特點——角度——順序,一步步深入了解作者的描寫景物的方法,并對這個方法印象深刻。]
5、師:百草園里除了有色彩斑斕、充滿生機的自然景物之外,還有沒有好玩的事情,也就是說有趣的活動?
翻斷磚 拍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