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蛇》案例與反思
一、背 景 描 述(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蛇》這篇文言短篇小說是浙江版義務教材初中第一冊第五單元第三篇閱讀課文。此文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篇文章。作品只有93個字,卻生動地記敘描寫了螳螂捕蛇的全過程,從而暗寓弱者只要發揮自己的長處,抓住對方的弱點,勇于拼搏,便能以弱克強的道理。文章記敘有序,情節曲折,用詞準確。此文編入“觀察、反映生活——景和物”單元在于告訴人們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景與物,才能準確真實地去反映生活。本單元是緊承第四單元“觀察、反映生活——人和事”,進一步讓學生懂得觀察、反映周圍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周圍景物的習慣,逐步提高觀察和反映周圍景物的能力。另外,要注意到第一冊的特殊地位,一方面要與小學的銜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冊教材的學習在整個中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語文學法的指導,最基礎的語文能力的形成和良好的觀察習慣的培養。
(二)學情分析
學生剛進入中學正式學習文言文,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缺少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同時不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寫此文的現實意義批判功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一內容進行大膽地舍棄,在課上不作要求。
(三)教學目標
根據這篇文言小說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
1. 學會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文言文。
2. 理解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一般用法。
3. 了解并學會按觀察過程進行記敘描寫的方法,理解觀察的重要性,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提高觀察、反映事物的能力。
4. 感受揚長避短、小能勝大、弱能克強的道理。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2、3、
難點:4
(五)教學手段:多媒體應用(音樂渲染、錄像播放、動態圖示)
二、教 學 過 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教師播放電視連續劇《聊齋》的畫面,以其主題歌[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笑中也有淚,樂中也有哀,幾分莊嚴,幾分詼諧,幾分玩笑,幾分感慨。]做背景音樂。讓學生暢所欲言他所了解的《聊齋》。
2. [展示畫面(螳螂——蛇)]教師要求學生從形體和強弱兩方面分析。想象讓螳螂跟蛇斗,到底鹿死誰手?
3. 導入新課: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筆下的人物——張姓者就曾偶然觀賞到了螳螂跟蛇斗的全過程。
[一曲《聊齋》的主題歌,活躍了課堂氣氛,把學生的學習積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同時學生把學語文與平時讀書、看電視等聯系起來,意識到處處留心皆學問。 獲取新知前的這種“上坡不覺陡,渡險不覺難”的感覺有利于學生全神貫注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二)疏通字詞,讀順句讀
這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文小故事,我們通過前幾篇文言文的學習,知道了學習這類文章,首先要疏通字詞(打出課文內容)。
1.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約二分鐘)用〇標出疑詞,用~標出難句。參照書下注釋,沒有注釋的也可以運用我們已掌握的一些文言文小知識解決部分問題,如果還有什么問題,讀完后同學們可以提交小組討論,也可以向老師自由提問。
[初一學生對于文言文的接觸不是很多,在理解句意上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看注釋,查字典,積累常用詞的解釋,反復誦讀,才能“句意自見”。]
2.將疑詞難句提交四人小組討論,同組同學取長補短。討論不決,推舉一位同學摘錄疑詞難句。教師巡視指導)將學生的疑難集中,讓自告奮勇者擔任小老師,解答其他學習小組的提問。若解決不了,教師在加以講解、補充落實。(出示投影)
實詞:覘、審視、臨、之(代詞)、去
虛詞:甚、以、之(助詞)、竟
[這一教學環節,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既訓練學生分工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閱讀的方法。同時注意到初一學生喜歡表現自己,引起別人的注意,因此教師可因勢利導,給學生創造說的機會,借此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其說話能力,滿足其心理需求,故設置讓學生充當小老師,進行師生換位,是促使學生參與教學的有效方法。學生互教互學,能者為師,既能改善學生的成績,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有專長的學生得以發揮,使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從同學處得到比在教師處更大的幫助。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培養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自我意識。這樣做,不僅改善了同學之間的關系,也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
師:在疏通了字詞的基礎上,我們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根據我們學過正確朗讀的要求,做到不讀錯字、不漏字、不多字,而且盡量不讀破句,誰來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