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蛇》案例與反思
生:(舉手欲試)
師:好,來讀一下。
師:讀得很流利,反映這位同學已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意思。 (點擊語句出現句讀劃分)。指導學生 句讀
聞/崖上/有聲甚厲
然/審視/殊無所見
則/一螳螂/據/頂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
師:下面,我把這句一起讀一遍。
生:(齊讀)
[由于文言文的寫作的時間久遠,語言和語言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朗讀文段,是分析文言文的最好方法。朗讀和復述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了也是為整體閱讀課文打下基礎。]
(三)變換角度,讀評故事
1.好,我們再來看課文,這篇課文語言簡潔精練,僅僅用了93個字,就講述螳螂與蛇斗的全過程,情節波瀾起伏的故事,真可謂“句不可削,字不可減”。要將這個故事真正讀懂,93個字,字字值得我們去揣摩品味。
為了幫助我們理解課文,書上從“張姓者”的觀察角度對故事情節作了闡述:(點擊出現板書的一部分:“覘——見——審視——近臨——視”,下面,我讀提示,同學們讀出相應的內容,試試看。
[這一過程主要是教師點撥、指導、參與、組織,學生主動協作、探究。]
2.作者非常善于講故事,故事情節曲折,構思巧妙,想象奇特,極盡其創造幻想美之能事。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喜歡哪一點,請用課文中的語句加以說明,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更好。
生1:我喜歡他的懸念設置,他以“三疑”構成故事情節。“有聲甚厲”,一疑,不由人不“尋途登覘”;巨蛇在樹叢中輾轉反側,痛苦萬狀,二疑,不由人不“審視”;但是“殊無所見”,三疑——通過這三疑才抖出“包袱”,原來是小小的螳螂在刺殺“圍如碗”的巨蛇。
生2:我認為作者在構思情節時注意了文章對比寫法及其所產生的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大一小的外形反差,一強一弱的力量懸殊,一死一生的意外結局都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藝術效果,給人以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讓人叫絕。
生3:是的,“殊無所見”和見“巨蛇圍如碗”是個鮮明對照,說明了螳螂之小,小到很容易被人悶忽視,這種外形的反差,既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更深刻地表達了主題。
生4:還有“覘”“見”“視”“臨”都是看的意思,但又有差別(覘:是偷看;見:是看到;視是近看;臨:是從上往下看)既寫出了觀察的全過程,也關聯情節的發展。
生5:從聞聲到察看,是按遠到近的觀察順序展開的,記敘有序,描寫生動.
生:對,我也是這樣想的,作者按“張姓者聽到聲音出于好奇,尋路登懸崖偷看,看到了什么?——然仔細看,什么也沒有,為什么?于是,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大疑,漸近臨之,"終于看到什么?——最后,小小螳螂居然戰勝了強大的巨蛇!眮碛洈⒌摹
……
師:教師順勢將一幅“一只活生生的螳螂死死地高踞在一條巨蛇的頭部,用鐮刀一樣的前肢刺向巨蛇的要害”的圖畫呈現出來。(播放螳螂捕蛇的動態過程)
[借助電教媒體教學,它能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用電教手段充分展示出來,調動學生的感官功能,為突破課文的難點創造出良好的氛圍。這一環節的設置使學生對螳螂捕蛇的整個過程和對課文所揭示的“揚長避短、小能勝大、弱能克強”的寓意理解就更為容易。]
(四)拓展遷移,思維創新
今天,我們能不能改變一下傳統的審視問題的視角,從蛇的角度想一想,蛇類聽完故事后會有什么想法呢?作為蛇,能不能談談從你同類失敗的遭遇中,要吸取哪些教訓呢?
[ 把知識應用于新的情境中,促進知識的應用和遷移。 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幫助學生加深和拓展對知識的理解。在知識和實踐經驗之間建立更為豐富的聯系,形成更為整合、更為融會貫通的知識結構。]
(五)插圖指瑕,培養能力
教師將P146頁課文插圖投影在電視上,讓學生對照原文注釋辨"誤",激活學生閱讀思維。[明確]從課文語句“巨蛇圍如碗”和“殊無所見”的分析中得出蛇畫得太小,而螳螂畫得太大了的謬誤!崾緦W生在文中找出寫蛇大小的語句[見巨蛇圍如碗],聯系所見過的螳螂,按原比例還原的話,這只螳螂最起碼有一只大公雞那么大。
[選入課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懷疑? 一開始,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學生確實想不到。靜場片刻以后,“書上居然也畫錯了!”引起學生有意注意, 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明白要養成認真觀察事物的習慣。]
(六)交流心得,拓展閱讀
1、交流學后心得。
2、課外拓展閱讀:螳螂捕蟬
[鞏固和拓展已有的知識,擴大知識面,增加傳統文化底蘊,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三、教 學 反 思
(一)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在應試教育中被教師奉為至寶,但在學生方面卻異化成為令人頭痛的緊箍咒。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被肢解得支離破碎。這種文言文教學模式,遏制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令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篇淪為學生難以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殘羹冷炙”。在蒲松齡的《螳螂捕蛇》的教學中,我按“創設情境——互動探究——綜合建構——拓展遷移”來思想來施教,考慮到初一學生的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好動、好問、好學,對周圍事物反應靈敏,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并向抽象思維過渡,因而,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根據學生的這一思維特點,首先提供直接感知的對象,讓他們動用多種感官參與,形成鮮明的表象。其次,要求學生自讀,在自讀中尋求答案,然后開展課堂討論,各抒己見,取長補短,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再次,設置讓學生充當小老師,進行師生換位,促使學生參與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知道要站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學識與才能,課前必須作好大量的充分準備,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既而,通過變換角度,揣摩語言,探究情節構思之妙,使學生學習有向導,思考分析有自主時間,理解、探討有借鑒,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體現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感悟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