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有情趣 學習有樂趣--“識字四”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
《識字四》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識字課文。編者獨具匠心地將14個生字編排在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中。這首兒歌寫的是小動物在夏天時的情景,讀來瑯瑯上口,情趣盎然,為我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供了平臺。玩是孩子的天性,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活動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形式之一。所以這節課,我就設計讓孩子們玩中學,游戲中學,活動中學,使學生不僅學好漢字,而且喜歡漢字,喜歡語文,喜歡生活。
案例過程:
在課的開始,我以朋友的口吻對孩子們說道:“小朋友們,猜猜我給大家帶來了什么?”孩子們激動起來,他們紛紛猜了起來,我說道:“它們就藏在大家的周圍,快找找看吧!”這時,學生紛紛從他們的周圍找到了一些小動物的頭飾,他們一邊說著,一邊笑著,一邊戴到了頭上。我問:“把它戴在頭上,你成了誰了?”兒童對小動物有著特殊的感情,天然的親近,只見他們個個神氣十足地說道:“我是一只漂亮的大蝴蝶。”“我是一只勤勞的小螞蟻。”……課堂上一片歡聲笑語。
就在學生們情緒高漲之時,我們開始了對本課6種小動物名字的初次識記。每個小組領走了一盒“名片”,課前識字多的小朋友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名片,還不認識“自己”名字的小朋友們,有的借助名片上的音節,有的通過本組小伙伴的幫助,也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名片后,格外認真地邊讀邊認起來。
見此情景,我戴上一個蜻蜓的頭飾:“看!我有一雙大大的眼睛、一個修長的身體、一對透明的翅膀,我的名字就叫蜻蜓。”我手中舉起“自己”的名片:“誰愿意成為我的朋友呢?”學生高興地舉起了小手。我走到一名學生跟前:“你好!咱倆成為朋友,好嗎?這是我的名片,送給你,希望你見到它時就能想到我。請問:你有什么辦法認識我的名字呢?”孩子們和我有問有答,又禮貌又周到。讓我沒想到的是,當我把名片給她時,她竟然主動地說:“這是我的名片,也送給您一張。”孩子在說到記認“我”的名字時自然地將生字與熟字建立了聯系:“這個‘蜻’的右邊是‘青’,左邊加個蟲子旁,就是‘蜻蜓’的‘蜻’”。接著,我說道:“好玩嗎?會玩嗎?那就讓咱們一起來玩吧!看誰把自己的名片都送出去了,把朋友的名片都認識了。”小朋友們紛紛走下座位,伴著輕快的“找朋友”的音樂,興高采烈地找到同伴。只見他們有的介紹自己的名片,有的記認朋友的名片。他們充滿童真的語言,既有趣又生動。
接著,在介紹自己認識的好朋友的時候,他們舉起交換來的好朋友的名片,大聲地念著他們的名字,驕傲之情溢于言表。當看見喜歡的小動物在屏幕上依次出現時,他們紛紛叫著它們的名字,熱情地打著招呼。后來,我們開始了“照鏡子”的游戲:請學生上講臺前說出一種動物的名稱或者一種小動物的特征,將講臺上的相應的動物大名片藏在胸前。下面的學生找到相應的動物名片,藏在胸前。等數三下后一起亮出來并大聲讀出來。緊接著,我對他們說道:“這些小動物組成了一個團結的大家庭,要和咱們做‘大轉盤’的游戲呢。”課件中,動物名字的詞語組成了一個大轉盤,指針停到哪兒,學生們又快又準地讀出了相應的詞語,學得不亦樂乎。
在接下來的交流自己記認這些生字的方法后,我問:“記了這么多朋友的名字后,你有什么發現呢?”孩子們很快地說出了這些字都有表聲的偏旁,在說到這些字都有蟲子旁的時候,有個孩子大聲說道:“我還知道蟲子旁表示這些動物都是昆蟲。”這個意見馬上遭到反對:“蝌蚪就不是昆蟲。”那個孩子不甘心地追問,“它不是昆蟲又是什么呢?”全班陷入沉寂,我微笑著看著他們,不急于告訴他們答案。此時,班上雖然出現了無聲的局面,但學生的思維沒有中斷。他們在猜測,他們在思考,他們在回憶……此時無聲勝有聲啊!另一學生在短暫的沉默后,大聲說道:“它是兩棲類動物,它長大了是青蛙!”我不由得伸出大拇指:“真棒!你怎么知道的?”“我在課外書中讀到過!”“在課外書中學到了知識,真是會學習的孩子!”我又問道:“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的名字也有‘蟲字旁’呢?” 學生互相啟發,說出“蚊子”、“蜜蜂”、“青蛙”等等許多帶有蟲字旁的字。
接著,我問道:“在美麗的大自然里,這些小動物們在做些什么呢?”伴著“小星星”的音樂,課件出現書上插圖的動畫:一只蜻蜓從畫外飛進;幾只蝴蝶落在花朵上;蚯蚓在土里造了一個大大的宮殿;小螞蟻在地上搬運食糧;蝌蚪在池塘中的水草間游來游去;蜘蛛在房前織了一張大大的網。學生被深深地吸引了,看得津津有味。在學生說完“都看到了什么”后,我激勵他們紛紛打開書,情不自禁地讀起書來。在小組合作讀書時,有的組齊讀,有的分角色讀,有的邊讀邊做動作表演……接著,全班孩子把這首兒歌,伴著音樂,隨著動畫,邊唱邊跳起來。
這之后,我又說道:“看你們表演得這么好,小動物們都為你們高興!他們坐上了小火車,要和大家玩接火車的游戲呢!”我舉起寫有“半空展翅飛”、“花間捉迷藏”等紙條“車廂”,孩子們將它貼到相應的小動物名字的后面。全班拍著手把“火車”完整地讀一遍之后,我又問:“在這首兒歌里,除了小動物的名字外,你還認識了哪些字呢?”學生們通過交流,又收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