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教學觀
宋朝學者張載曾說:“學習達到快樂的地步,就會輕松,以至不能自已,因此定會長進。”而在語文學習的所有活動中,最不能讓大多數人感到快樂的,恐怕是作文了。其境況是“教者累,學者疲”。因此,如何讓學生感到作文是一件快樂的事,應是我們語文教師努力追求的境界。綜合本人十幾年的教學和研究,我樹立了“快樂作文觀”,并做了如下嘗試:
1、傾注愛心,激發作文興趣。
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就教學而言,“教師應該充滿對每個他要與之打交道的具體孩子的愛”(馬卡連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因為良好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快樂學習、快樂作文的前提。
具體操作中,教師應幫學生克服“作文難”的畏懼心里,逐步激發他們的作文興趣。如,作文時可以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例子”本身的“快樂”因素;可以把游戲引進課堂,使課堂動靜結合,活潑有序;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向學生傳遞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進而營造學生良好的情趣;可以在命題時多替學生著想,選擇那些學生既有直接經驗,又有間接經驗的事物來命題;可以在評語中多一些褒揚,多說“悄悄話”,多用商量語氣,多發揮分數的鼓勵值,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會更好,興趣會更濃。
總之,我們老師果真能憑博大的愛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學生也能自學而不輟,筆耕而不止。
2、仿寫入門,引發作文意識。
呂老指出:“一個人學習語文從模仿開始,而且一直模仿,不僅模仿書上念的,也模仿周圍一切說的和寫的。”所以,仿寫是作文的起步,是創造寫作的開端,它在作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即使一個協作能力較強的學生,最初也是擷取別人的長處,變成自己的東西,才提高上去。比如,學習了《一件珍貴的襯衫》這篇課文,可指導學生抓住這篇文章的主線“我的感情發展”學習寫《一件珍貴的禮物》;學習了抒情散文《白楊禮贊》就些《禮贊》或《贊》;學習了《驛路梨花》就學會了用側面描寫等等。這樣仿寫,不僅掌握了所學課文的條理,使自己寫的文章能有一個較好的思路,而且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能夠在此基礎上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東西。盡管仿寫是模擬他人之作,但成于自己筆下,會有發自內心的快感,這樣,寫作興趣會逐漸培養起來,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在仿寫的基礎上有突破、有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仿寫要選取與作文相近的例子,這樣學生的寫作才比較順利。除了選取教材中的課文,還可選取報刊中的優秀作文,同年級學生的習作等。“鴛鴦繡出從教看,莫把金針度于人”,說不定,我們會從模仿中得到別人作文的“金針”,更品味到擁有“金針”的快樂。
3、創設氛圍,誘發作文靈感。
“一個充滿樂趣的環境。可以導致很好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其實就是靈感。靈感與作文的關系,有人把它們比作一對如影形隨的孿生姊妹,之間存在著不可言傳的默契。郭沫若作《鳳凰涅盤》,據說是在夜半行將就寢時靈感襲來,伏在枕上用鉛筆火速而成的;矛盾偶然在報紙上讀一則消息,致使《春蠶》的誕生。所以,教師要善于創設使學生心理亢奮、激動的情境,使他們在這種氛圍的感動和牽引下,喚起其已有經驗,不知不覺進入思維積極狀態,從而產生寫作的沖動和欲望,以激發靈感。
我們知道,大致世界和社會,小至學校和家庭,其中發生的許多事情,都會扣擊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的關注和興奮,如一次比賽、游覽、會面、分手、爭辯,一個親戚、朋友、陌生人等都是激發靈感的好材料。但學生往往視而不見,就如同面包和鹽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珍藏一樣。如果我們老師善于抓住契機,讓學生思維活躍,乃至靈感迸發,他們就真的如同弦在神鳥的背上降落在神奇的山谷。
當然,靈感雖非高深莫測,也非天賜于人,但它畢竟與積累知識息息相關,它需要我們平時常看書、勤積累,也需要我們留心觀察生活。
4、喚起自信,奮發作文斗志。
清朝批評家金圣嘆曾用“心疾氣盡,面猶死人”來形容寫文章的艱難。然而,劉國正先生卻樸實的說:“作文并不是另搞一套高深莫測的東西,并不是要堆砌許多華麗詞語,而是用明白如話的語言,把自己熟悉的事物清楚地寫出來,用來喚起別人的共鳴,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寫,心口如一,口手如一,此外是一點奧妙也沒有。”如果我們把老先生的這些話解釋給學生,他們會驚喜的發現作文其實也許是一件挺容易的事,不但喚起了他們的自信,而且還會奮發其作文的斗志。
5、擴展思維,掘發作文智慧。
作文是寫字、用詞、造句、立意、選材、謀篇、表達思想感情的綜合訓練,也是一種嚴格的思維訓練。早在1984年葉圣陶就明確指出:“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之后,陶本一先生也說:“聽、說、讀、寫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核心是在于啟迪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這種工具進行思維訓練。”所以說,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只有想方設法訓練、擴展學生的思維,才能發掘出他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