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冊《夕照》教學反思
《夕照》課后的思考與練習中有一道討論題:讀了《海上日出》與《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備課時,我覺得這道題對學生一定有困難,是不是應該給他們“搭個臺階”,降低學習的難度呢?轉念又一想:這個問題很能體現自主性,還是讓學生按照不同的學習水平自由嘗試、探索吧!果然到了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迸發出來的思維火花真叫人驚訝!
生1說:“《海上日出》寫太陽光漸漸亮了;《夕照》寫太陽光漸漸暗下去。”
生2也發表他的觀點:“《海上日出》寫日出,這說明地球的另一面太陽正落下;《夕照》正好相反”
這二人的觀點是思維層次較為淺層的代表,雖然不是那么熠熠生輝,但也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對他們的發言頻頻點頭。
緊接著,生3又有了新發現:“我覺得《海上日出》主要寫太陽的光,《夕照》主要寫太陽的色彩。”
我對他的觀點表示了贊許:“他分析問題的角度很獨特,誰還有不同的觀點?”看來學生之間產生了思維的互動,層次正在逐步深入。
這時生4急不可待地站了起來:“老師,我認為《海上日出》寫的太陽具有一種雄偉壯麗的美;而《夕照》寫的太陽有一種溫柔秀麗的美!”
“‘雄偉壯麗、溫柔秀麗’這兩個詞用得多妙啊!”我高興地說。
沒想到更精彩還在后面,生5說:“我想如果把海上剛升起的太陽比作是個健壯的青年的話;那么夕陽就是一個步入晚年的老人,還在不斷地奮斗呢!”
聽到這,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動,興奮地說:“同學們,你們實在是太聰明了!”
這節課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多給學生一些肯定性評價,并藝術地將教學的目標、教學意圖蘊含其中,多一些引導,少一些束縛,學生的創造力是多么的驚人!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師生都感到精神更加振奮,更加自由開放,從而產生活躍的、共生或共振的學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