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細節,體味真情——有感于教學《荔枝》一文
《荔枝》是一篇充滿濃濃親情的經典美文,作者肖復興用深情的筆墨通過荔枝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也表達了對母親的歌頌。文章中許多生動,細膩的情節,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隱藏在本文中,需要讀者有一雙銳利的慧眼去發現!独笾Α芬晃闹,作者描寫了很多讓人過目不忘,浮想連翩的情景,如母親嘗荔枝的情景,母親端走沙果讓客人吃荔枝,臨終前我給母親買荔枝等,字里行間充盈著至真至純的親情。作者花了大量筆墨描述這些,不只是在告訴我們母親愛吃荔枝,兒子給母親買荔枝,而是借荔枝表達對人間真情的歌頌與贊美,要讓這些活靈活現的生活情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感體驗融合并提升,就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去捕捉。教學伊始,我要求同學們熟讀課文,通過整體感知后,需要對重點的詞句進行品讀,進行深層次的情感挖掘,讓學生自主發現,尋找印象最深刻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細強口味,并在全班交流,深入探究,體會母子之間的深情。如:
①“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竟像孩子一樣高興!
首先,要求學生仔細讀這段文字,思考主要寫了什么,體例到什么。學生基本上能抓重點詞、句體會到“母親喜愛荔枝,舍不得吃”這層意思。接下來我進一步追問:“母親捧著剝好的的荔枝,會想些什么呢?”學生的思維被激活,馬上打開了思路,有的說,他想到了荔枝為什么長得這么好;有的說,她想到了荔枝多貴呀,這孩子還舍得給媽買;說到這兒,同學自然而然地領悟到了捧在媽媽手里的不是荔枝,是兒子一顆孝順的心,媽媽對荔枝的愛憐就是對兒子孝心的珍愛。
教師在學生思維受到局限時,及時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人物的內心深處,體會到人物的內心活動,促進了學生與作者,文本更深層次的對話。
②“一盤沙果傷痕累累……那般自然,妥貼”
學生在談到這部分時,大多體會到母親厚道、善良,其實隱藏在后面的是母親深受兒子的心,因為她看出了兒子當時的尷尬處境,強烈的自尊心正面臨著傷害,做不經意地端走了沙果,擺上了荔枝,這一舉動不著痕跡地維護了兒子的自尊,慷深處的理解與支持才是最深的愛。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撥開眼前的迷霧,讓學生緊緊抓住“我”與母親的內心活動展開想象,深入人物內心世界去揣摩,去體味,學生很容易明白了擺在客人面前的荔枝就是母親給兒子的自尊、自信,這是更深一層的愛!
進行結尾的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出示帶有荔枝圖片的課文最后一段,插放歌曲《懂你》,深情朗誦)“當得知母親臨終前,把她最愛吃的荔枝全部給了小孫子時,作者因自己的粗心而悔恨;因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情而惋惜;更為失去母愛而痛楚,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望著這如期而至、鮮紅鮮紅的荔枝,作者會說些什么呢?”學生內心的情感一下子被推向了高潮,他們暢所欲言,真正走進了作者內心,將兒子的遺憾、痛楚、傷感、懷念表現得淋漓盡致,濃縮在“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中復雜的情緒在學生頭腦中活化成了一個個優美的畫面,學生、作者、教師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偉大、真摯的親情感動著每一個人。
雖然這節課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我卻得到了一個啟迪:只有關注細節的教學才會是成功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