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真情
一、案例背景本學期剛接四年三班語文的時候,我很匆忙,沒來得及與班主任老師詳談班級學生情況,就給學生上課了。在我講課期間,同學大都聽得十分認真,一是可能覺得新老師來給上課有一種新鮮感,二可能是我在這第一堂與學生的見面課上著重強調了畢業班的升學任務。但有一個學生使我覺得十分奇怪:他既不抬頭看我,也不看書,只是眼睛直直地朝著一個方向靜坐著,好像根本就沒有發現這班里新來了一位老師一樣。我想了解一下他學習的底兒,就選了一個最淺顯的問題提問他,誰想他只說了一聲“不會”,別說站起來,就連看都沒有看我一眼。我說:“出于禮貌,你應該起來給我回話。”誰想到他說:“站起來干啥,我又沒有違犯紀律。”這一見面就給我個難堪,怎么辦,這堂課上又不能占用時間,于是我只好笑一笑說:“那好,下課我跟你個別談談。”又沒想到人家下課簡直向樓外跑去,根本就沒理我。我只好先去跟班主任了解這個學生的情況了。
二、問題產生
他叫林浩,17歲,父母離異,而且都各自成家,誰都不肯接收他。現在他只身一人生活,自己做飯,自己洗衣服等一切家務。而且還有一次受他父母的牽連被人無緣無故地打了一次。由于這樣的家庭環境,使他的性格越來越孤僻,總想把自己的一切都掩蓋起來,不愿與別人接觸,我行我素,更不愿與老師談心,很怕他的家事被任何人知道。所以平時顯得這樣呆板、孤僻。我又問他的學習情況,班主任老師說,先天素質還不太差,高興起來也能學點。
三、解決問題
聽完他的情況介紹,我的心十分難過,一個小小的孩子就失去了家庭的溫暖,一個人料理著家務,又飽嘗著世態炎涼,多么值得同情和幫助啊!我認真地思索對他的幫助和教育問題。這樣的學生我經過了幾個,對他們決不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他們往往覺得親情都沒有了,還留戀什么?所以免不了會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只是采取簡單的安慰、說服也不一定奏效,因為他們常常覺得自己的父母都沒有誠意了,還能相信得了誰呢?所以對這樣孩子的教育必須拿出真情,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甚至超過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發點火可能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出于血緣關系,一般不能受到兒女的委解,而對于這樣的學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于是我便誠心誠意地和他交朋友,起初從來不談他家里的事,下課同他談笑,說古比今,激發他生活的熱旺,學習的興趣,有了點點滴滴的進步就及時地表揚他。經常把強人的事跡講給他聽,結合教材向他傳授做人的道理。潛移默化地激發他戰勝自身坎坷經歷的勇氣。在班級極力樹立他的威信,極力讓他與其他同學多接觸,多團結協作。
對于處境這樣艱難,心理壓力這樣大的學生來講,做他的思想工作是相當艱難的。而且不光是思想轉變的問題,還有學業是否能夠跟的上的問題。因此,我雙管齊下,邊注重轉變他的思想,邊利用課余時間抓緊給他補習功課。開始給他補習的時候,他的逆反心理相當嚴重,問話不理不睬,坐不住板凳,時站時坐,時而要走。后來干脆避而不見,再后來抱病不聽課。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拿出了最大的耐心。經過長時間的勸導、講解、激勵,他總算寫出一篇三百字左右的作文。我當時如獲至寶,馬上在班上給他的作文進行講評,充分肯定了他一點一滴的成績,委婉地指出了不足,并讓大家以熱烈的掌聲鼓勵他所取得的成績。他當時有了興奮的感覺。逐漸的不再躲避我了,有時看見我時臉上還露出了一些笑意。我的心像打開了一扇窗,見到了一些光明,于是更堅定了信心,更加關心愛護他,繼續做他的轉變教育工作。
兩個多月過去了。現在他能夠和我說知心話了。臉上增添了許多笑容,能夠基本上與全班同學課堂上共同思考答疑,課后也能完成作業了。
通這件事,我受到了深刻的啟發要感化學生,做好個別學生的教育工作,必須拿出真實情感,必須有堅定的決心和信心,必須愛學生像愛自己的親人,愿真情永遠洋溢在師生之間。
四、反思和評述
我們的教育呼喚真情。很早就有名人總結過:真情能夠融化堅冰。試就前面所介紹的阿城四中四年三班的林浩同學一例來說,如果教師把像他這樣經歷坎坷、孤僻倔強、不易教育的孩子視為對立面,輕視他,排斥他,甚至拿他做反面教材,那將會把他推向下坡路,說不定會把他逼到絕境,我們的教育對象,他們的年齡有別,性格有別,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有別,個人的經歷有別,所以就導致層次有別那么對他們的教育也就得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有耐心,有做長期、艱苦、細致的工作的思想準備。切不可一刀切。除了采取似的的方法,因人施教以外,更重要的還是感情上的投入。特別是對初中年齡段的孩子來講,尤為重要。
林浩同學的事例證明,如果老師不摸透學生的心理,不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不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地和他交朋友,關心愛護他,他是不會向老師打開他心靈上封閉的窗戶,不會和老師說實話,不會實心實意地聽老師的話的。
教師以真實的感情愛護學生,幫助教育學生,以真實的感情感染學生,會使學生增強承受壓力、耐受作者的能力,會使學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創造性,在適應環境的同時進一步去改變環境。教育需要真情已經成為我們無數的教育工作者從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真理。無數教育方面的事實都充分證明,那些矯揉造作的東西,那些虛假的東西,那些流于形式的東西必須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