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交流會》教學設計及反思
語文教育家黃光碩先生說:學生的語文學得怎樣,作文可以作為衡量的重要尺度,學生的語文能力不過關,作文也是一個重要標志。可見,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起作文,教師搖頭,學生嘆氣,把作文視為語文學習中的“攔路虎”,即使是作文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也寧愿多做些基礎知識題,也不愿做作文,這種狀況著實令人擔憂。鑒于此,我進行了開放式作文教學的嘗試,旨在通過嘗試,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懼心理,促進學生主動地習作,集體交流講改,從而體驗到作文的樂趣,先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做以介紹(我所職教的年級是六年級)。本節課想在把假期作文交流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講價、合作學習、自己修改的能力,使學生不再把寫作文當作難事,主要想體現以學生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
一、 回顧導入
師:同學們,還得記我們假期都有寫了哪些作文嗎?(多生回答)
還記得有什么要求嗎?(生答)那么這節課,我就來把這些作文交流一下,選出你自己滿意的作文,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小組選出你們認為優秀的、有進步的作文和全班同學們交流一下。
二、 集體評議
1、 小組匯報,其他學生聽后指出優缺點。
2、 選出問題文章,學生集體進行訂正。
三、 布置下次練筆
1、小結
2、(師拿出幾個工藝品)同學們,你們家里也有這樣的工藝品嗎?那么你回家后,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把你觀察到的寫下來,然后把它帶來和同學們一起欣賞。
在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也不足,現分析如下:
本節課體現了互動學習,從中看到學生自學能力強,提出的問題及時學生能做到互相學習,教師給了學生充分的交流空間,允許學生的觀點不同,就一個問題展開爭論。如,一名學生在《我迷路以后》的作文中,寫到“我握住老婆婆的紗巾,頓時飛了起來”,一生說:“頓時這個詞用得不恰當,不能說頓時飛起來了”,這個時候我問他,那你認為應該用什么詞,他答:“應該用‘立刻’更好些”,讀作文的那名學生馬上站起來說:“‘立刻’和‘頓時’不是一個意思嗎?”其他的學生也參與到其中來,允許了學生展開的駁論,我做了一下解釋,明確了這兩個詞的意思是相近的,用哪個都可以,可是現在反過來想這里本可以處理得更好一些,如:讓學生自己反復朗讀感受一下用哪種更恰當,在不同的語境中該如何應用。
本節教學中體現出了新課程理念,大膽放手嘗試,讓學生集思廣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第三環節中,都是采用一生讀文,其他生評議的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但同時小組合作學習應用的不充分。如一些文章里存在的錯誤或不恰當的地方能在小組內解決的,就應該小組內解決,在用遇到問題解決時,也可以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然后匯報出來的是小組的意見,而不是個人的意見。在第三環節的第二個內容中,選出一片問題作文,讓學生修改時,其作文題目是《我迷路以后》,該生寫成的是假想作文,但其假想的不夠全面,不能解決迷路問題,所以我就讓學生來做補充。我的用意一方面是想把這篇作文的內容更加具體,一方面也想借此機會教給學生一些生活常識,真迷路后怎么辦。學生的發言很踴躍,各自說出了自己所知道的方法,做到了學生有問題就由學生自己解決,老師不再是問題的權威,也不再是獨裁者,把權力下放,讓學生自己解決,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下的新型師生關系,也真正做到了教師角色的轉變。但其中也不足之處,忽略了小組合作學習,如果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再把其歸到作文上來,如你打算怎樣來描述你的方法,讓學生在小組內口頭說說,也給了學生練習的機會,對學生的字詞句的訓練也會提高,本環節的意圖就更明顯了!
本節課自始至終,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融洽,學生能夠在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下,無拘無束的環境下大膽發言,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發言的面廣,人數多,學生的發言所提到面也很廣,從布局謀篇、字詞句有的是否得當、內容是否合理、詳略得當與否等多方面回答,學生的作文也很成型,教師引導很得當,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各環節過渡自然,但大多數學生還是提的不足多,對于人家的優點只字不提,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加強這方面的引導。美中不足教師語言直白,缺乏豐富、動人的語言。
總的看來本節課還是很成功的一節作文課,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落實到位,發表言論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環節處理自然緊湊,師生、生生配合融洽,教學方法運用恰當,面向全體學生,整體提高學生素質,教學效果明顯,學生參與面廣,知識反饋也很及時,給了學生很大自由活動空間,今后應該鼓勵學生賞識別人。
以上是我對節作文課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揚長避短,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摸索出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模式,做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