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奶奶的生日》聽后感
今天,我通過網絡觀看了呂茂杰老師執教的《紙奶奶的生日》,受益匪淺。《紙奶奶的生日》是人教版義務教材第六冊的一篇科學童話故事,內容淺顯,富有情趣。呂老師在執教時,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依據課文特點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生命主體,拓展語文學習空間,開放課堂教學。下面我就談談這堂課給我的幾點啟發:一、學習方式上的突破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呂老師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自主的讀書實踐中,感知和理解內容。如在探究紙的特點和作用時,呂老師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并讓各小組以自己的喜好選擇要探究的內容和方式,然后讓學生在自主獨立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內交流,最后集思廣益,選出一名代表進行展示。這樣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了情感與知識的體驗,又滿足了學生間的思維碰撞,學生的生命個體就在這兒得到了鮮活的綻放。從而為發現自我、發現世界、發現相互提供了契機。
二、強化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師應結合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開展多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如呂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頭戴頭飾,以第一人稱“夸自己”(介紹一種奇妙的紙)。通過表演使學生多種感官協調活動,讀、說、議、演相結合,有效地將“三維目標”落到實處,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三、善于整合教學資源
當今語文課程資源非常豐富,如工具書、各種圖書、報刊、電影、電視、網絡等等,為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提供了廣闊的利用空間。因此,開放式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敏感的課程資源意識,根據教學需要,善于打破課堂內外、校內外及學科間的壁壘,有選擇地多種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呂老師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課一開始,呂老師就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展示課前的學習成果。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親自接觸學習材料,獲得了直接的學習體驗和感受,接受了紙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增強了學生利用信息為自己學習服務的意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在課堂延伸時,呂老師又補充了 《龐大的紙家族》知識、《蔡倫造紙》的錄像和5個供學生查閱的有關紙的網站,還開展了展開想象,“爭當小小設計師”的活動。這些內容的有機整合,增加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實踐機會,提供了學用結合的舞臺。
以上都是我的點滴感悟,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