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開課《老王》后的體會
11月8日,我參加了組里的上公開課活動,我上了一堂公開課《老王》。在這堂課上我堅持兩個原則。1、體現洋思的理念。2、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前后知識聯系,適當地進行德育滲透。
一、課堂45分鐘內容環環相扣,十分緊湊。同學們充分利用時間思考、回答,學生情緒高漲,氣氛十分活躍。一堂課緊張而有序。下課后同學們反映收獲很大。無論是洋思也好、新課標也好,不管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其實都要體現“懂”、“會”、“用”三個層次。
二、在備課和設計課時貼近學生的實際非常重要。這樣學生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無論生活中的實例還是我們所學的課文內容俯拾皆是。如:1、課前的導入環節,我請了兩位同學,(其中一位是德育委員)小結上周加入紅十字會和為奎屯市三中丁俊同學捐款情況,學生很自然地歸結到人道主義和關愛不幸者,這一主題上。2、延伸拓展部分讓學生談一談你是怎樣對待不幸者的。3小結引用前面所學的課文〈〈大道之行也〉〉中的句子,“矜、寡、孤、獨、廢疾者有所養”,讓我們共創和諧社會。
三、這節課得到了師生們的一致好評。同時也提出了不足之處:寫作背景不宜千篇一律全在進行新課前進行,若在課文精彩片斷也是最感人的場面,老王在臨終前給作者楊絳送香油和大雞蛋。如果在這里介紹文革的背景,知道那個時代香油和雞蛋的珍貴,才能理解作者愧疚的原因。在如學生歸納問題時,必須指出在第幾頁、哪一行,讓全班同學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