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優質課幾大通病
很多課,都有這種傾向。文本研究不透,教案設計不精,其實,都是學力不濟惹的禍。 二、照本宣科,缺乏創見。
這一現象實際上是上一現象的繼續,但比上一現象更為普遍,注釋怎么講,我就怎么講。教參怎么講,我就怎么講。只愿在技巧上下功夫,在結構上動腦筋,卻不愿在解讀文本上細琢磨,深鉆研。所以,往往是有接觸,沒感觸;有廣度,沒深度;有他見,沒己見。譬如:“百課萬人”活動之一的《一碗清湯蕎麥面》,從構思還是立意來看,這篇文章有 “偽圣化”的嫌疑。那些對話,尤其是弟弟的那篇作文,足見虛假矯情,就是沒有質疑的聲音,大概還是老師們邁不開步子罷。
三、我行我素,強加于人。
所謂優質課大多是通過再三推敲,反復演練,才拿到賽場上來的,許多老師只能按預案上課,而不能按實際情況和課堂氛圍來調控教學內容,處理偶發事件,所以經常出現生拉硬扯,強加于人的場面。一位老師在上《祝福》時候,時間已經過了60分鐘了,仍然為了完成自己的教案喋喋不休。上《一碗清湯蕎麥面》時(還是它,我跟它沒仇的哦,只是它是剛聽過的印象很深刻而已),教師希望學生能復述這個故事,接連兩個學生講的內容,雖跟教師的預案有很大出入,但完全正確。但該老師卻不加鼓勵,兀自念了自己的備稿。
四、畫蛇添足,無端延伸。
要把一篇好文章讀深讀透,往往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做支撐,需要深厚的教師功底做后盾。所以,現在大多提倡增大課堂容量,加強課內外銜接 ,結果導致許多老師畫虎不成反類犬,在課堂上游離課文主旨,肆意發揮,無端延伸,沖淡了文本解讀,分散了教學重點。去年聽過一堂全國性質的公開課,有一位老師在教《擺渡》時,前半節課本來引導的非常得法,師生通過質疑、探究,已基本領會了文章的寓意,正待需要聚合信息,加深理解的時候,老師卻突然話鋒一轉,提出了一連串莫名其妙的假設。如“過了一段時間,鄉親們雖然對作家的真情實意非常感動但他們卻強烈要求擺渡人回來擺渡,并派出了代表到城里找到了擺渡人。”“作家的朋友聽說作家改行,來到渡口找到作家,欲勸說他重拾創作之筆。”等問題。并請大家分工合作,設想結果,講出理由,歸納出新寓意。這樣的辛苦,變成了折騰。
五、良莠不分,一味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