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識字教學的幾點反思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識字教學時,教師除通過讀、寫等方法幫助學生強化記憶,更要幫助學生掌握識字方法,使識字成為學生的樂趣。“加減法”尋規律,識字有效率。利用學生熟悉的部首,我們可采取“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法,幫助學生用已掌握的知識去學習新內容。例如,在學了“青”字后,我讓學生用加部首的方法,加上“目”字旁、“日”字旁等,這樣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生字,提高識字效率。
“想像法”記住字形。運用想像法進行識字教學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有童趣,很受學生歡迎。例如學習“竹”字,讓學生了解“竹”的樣子,可以把漢字想像成一幅畫。許多樹木在一起就成了“林”,一個字竟是一幅畫,多神奇啊!而會意字“休”,是一個人依*在“大樹”旁,這不就是在休息嗎?而類似的還有“把手搭在(眼睛)的上邊向遠處望”就是“看”字,“一人前一人后”就是“從”字等。
“換位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識字教學中,學生對于生字大致的輪廓能分辨清楚,但是辨析相近字對學生來說就有些困難。此時,老師可以和學生“換位”,讓他們成為“小老師”。例如:“你是怎樣記住這個字?”“你想怎么教同學?”等等。角色的轉換,激發了學生的“主人”意識,更樂于把自己的發現、自己的理解表述出來,有利于挖掘孩子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