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動的寶寶注意力如何集中
不論是那種寶寶的性格對于寶寶來說都是有一定的問題的,一直被人們一致好評的好動的寶寶如今也有讓父母有一點犯愁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通過下面的內容來了解一下。
“我女兒太皮了,全家人圍著她團團轉,怎么能讓她變得安靜一些?”
“寶寶只要醒著就不停地動,爬高下低的,一不留神又給摔了,真煩人哪!”
不少家長來電反映,家里的孩子太好動實在操心,應如何培養專注力?
兩三歲的寶寶正是好動的年齡,出現坐不住的情況是正常現象。而孩子如果專注力不夠,安靜不下來,大多數是因為教育方式和成長環境所造成的。
專家許威威指出,專心其實是一種可以訓練、學習和培養的行為習慣。因此在埋怨孩子不專心的同時,我們要首先反省自己有無不對之處。例如,孩子玩一種玩具時全身心投入,正是在培養聚精會神的習慣,此時家長切不可打擾、干涉。
家長不妨在家里布置一個固定的玩游戲的角落,將環境收拾得有條不紊,以減少讓孩子分心的外界事物。不要一下子買太多的玩具及圖書給孩子,一下子給寶寶太多的玩具,寶寶會不知所措,這個玩具還沒玩一會就放到一邊,又去玩另一個,長此以往,就很難培養孩子仔細、耐心、反復和專注一件物品的習慣了。
對于年齡小的幼兒,家長還可以從給孩子講一則故事開始,不斷地增加數量來加以訓練。逐漸過渡到鼓勵他們做有興趣的事,并且做完一件以后再開始做另外一件,要想辦法讓寶寶關注一件事的時間逐漸增加。閱讀、搭積木、拼圖、串珠、找不同等都是培養專注力的很好的游戲。
此外,除了要提醒孩子不分心以外,家長還要表現和善的態度,而且應該以身作則。平時在生活中要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比如吃飯前要收好玩具,關閉電視,孩子涂鴉時家長要鼓勵他專心完成等。
愛玩既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豐富認知、增長技能的一個重要方式。家長要充分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習。
另外,很多家長還有個錯誤的觀念,他們潛意識里認為“越調皮的孩子越聰明”,說起自家孩子皮的時候,明明是不好的事,但說起來卻像在表揚,這也會在無形中強化孩子的調皮,讓他們誤以為調皮是理所當然的。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一整天地鬧騰,坐都坐不住,將來怎么能專心讀書學習?所以說,能靜能動才是真正聰慧的孩子,培養寶寶的專注力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 : 遇到好動的寶寶家長就想讓孩子安靜下來,如果家長遇到不愛動的寶寶家長就讓孩子變得動起來,家長到底對怎樣的寶寶比較滿意呢,家長對于寶寶的成長來說還是有一個變化的。
是什么造就了寶寶自私的性格
其實在孩子的本身上是沒有一些不好的習慣的,但是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就發現孩子的身上有越來越多的壞毛病,針對于這些壞毛病家長應該注意一些什么呢?
來自生活中的榜樣
鏡頭1:
明明媽發現,明明不知怎么變得自私起來。小朋友找他借玩具,他擺擺小手說:“不借,借給你,我就沒玩了。”他手里拿著好吃的東西,爸爸媽媽開口向他要,他也藏得緊緊地:“不給不給,給了我就沒了。”這樣的情況遇得多了,明明媽生氣地說:“明明,你怎么可以這樣自私?”明明聽了媽媽的話,委屈地掉下了眼淚:“上次你不就沒把家里的醬油借給鄰居阿姨嗎?你說,‘把自己的東西借給別人,自己就沒了’。”這下明明媽愕然了。原來是自己這個不經意的小舉動,讓明明變得自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