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會變得小氣了?
分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會分享可以使孩子們到更多的快樂,但是如何才能使孩子們懂得分享呢?讓孩子們學會分享其最忌諱的事情就是強迫孩子,以下就來看幾個小事件吧!
如果一個孩子不會分享,就算守著大堆的玩具和美食,他也是孤單的,是不快樂的。所以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分享必須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權利的基礎上。很多家長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學會分享,但是不懂得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結果是家長越“教育”孩子分享,孩子就越是不愿意和別人分享。
孩子其實是非常愿意和別人分享的,大人們若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往往“好心辦壞事”。周周4歲的時候,早上出門玩,外婆拿了一些周周的糖果揣到兜里,說是要帶給小朋友吃。周周不樂意地說:“我不要給別的小朋友吃。”外婆說:“別的小朋友都拿過糖果給你吃的呀,你也要和別人分享嘛。”周周執拗地說:“就是不要給別人吃!”外婆生氣地對我說:“這孩子不懂得分享。”
聽到這句話,周周委屈地哭了起來,邊哭邊說:“就是不愿意給小朋友吃!”外婆惱火地把糖果塞了回去。我示意外婆停止,我來處理這件事。
“不懂得分享”,這個帽子扣得有點大,有一棒子打死之嫌。這樣來評價一貫慷慨大方的周周是不客觀、不公允的,這是外婆有情緒時的表現——情緒不好時,她評價任何人或事都會帶上主觀偏見,這在教育孩子上面是個要命的弱點。我知道周周平時很樂意和別人分享,這一次表示不愿意分享,是因為外婆從頭至尾沒有征詢過她的意見,而是自作主張把她的糖果帶上欲分給別的小朋友。周周覺得外婆這樣做沒有尊重她“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所以她表示反對。
我蹲下來,眼睛平視著周周說:“你的糖果由你自己支配,如果你不愿意,你可以不帶出去,留著自己吃。這件事由你決定。”周周停止了哭泣,說:“我愿意給曉曉吃,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還愿意給思思和樂樂吃,她們都是我的好朋友。我不愿意給不認識的小朋友吃。”原來是這樣!我笑著說:“外婆真的弄錯了,周周是最慷慨大方的,可愿意和小朋友分享了。”
事情的結局是:周周帶著一把糖出了門,先自己吃了幾顆,然后分給曉曉2顆,再分給我1顆,最后還剩下幾顆留給思思和樂樂。同樣是引導“分享”,如果方式稍有不當,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很多家長比周周外婆更甚,喜歡強迫孩子分享。一次,苗苗帶著2本書來到戶外看,蕊蕊想看其中一本,苗苗不愿意。苗苗媽勸說苗苗借一本給蕊蕊,苗苗還是不愿意。苗苗媽說:“你真小氣!你不借給蕊蕊,蕊蕊下次不會跟你玩了。”
親子網,還有一次,苗苗在吃豆腐干,分了一包給周周,另一包給自己。那天一起玩的還有蕊蕊,苗苗外婆見苗苗沒有分給蕊蕊,拿過苗苗手里的豆腐干說:“分一點給蕊蕊吃吧。”苗苗說:“不行,我不愿意分給蕊蕊。”苗苗外婆說:“你又不乖了,怎么這么小氣呢,蕊蕊是不是你的好朋友?”苗苗哭了,“就是不,就是不。”我上前對苗苗外婆說:“苗苗覺得豆腐干是她的,她有支配的權利,她不愿意就算了,不要強迫她。”苗苗外婆說:“那哪行呢,由不得她,養成這種自私的習慣可不好。”說完,她拆開包裝,拿出兩片豆腐干給蕊蕊,剩下的給苗苗。苗苗見豆腐干被撕開了,大哭不止,大喊:“就是不要給蕊蕊!蕊蕊不是我的好朋友了……”苗苗外婆說:“你不聽話,這么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