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預習之我見
從我自身經歷和我多年教學實踐的總結,我認為學好一門學科最主要的就是預習。預習是一種課前自學,就如同戰前的偵察,打仗不偵察往往會出現不必要的犧牲,學習不預習也會造成不必要的犧牲,犧牲的是時間和精力。預習了才知道難點、重點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數,聽講才能主動,才能容易與教師產生共鳴,配合默契,積極主動地學習。
怎樣指導學生預習,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的:
1、明確目的。開始時給學生布置預習習時,學生一般都不會預習,這時我們應給學生劃定預習的范圍,如一篇課文可以讓他們從字詞(也就是找生字生詞入手),然后是文學常識,文章結構。這些基礎預習完,可以先給他們布置預習題,幫他們慢慢入門,幫助學生找到重點、難點,以后逐步給學生布置預習提綱。預習時教師還可提醒學生充分利用每篇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從中找出課文的主題,寫法及語言特色,為解讀課文尋求指導性意見。形成習慣后就可以不用布置預習題了,上課時可以用我們自己設計的問題模式,學生也可以補充一些自己預習的內容,這樣課堂容量就大多了。時間長了自然就形成一定的模式了,預習上了軌道之后學生學習也輕松了。
2、鼓勵質疑問難,查閱多種資料。有的老師可能認為學生按參考資料預習,答案自然有了,其實不然,我覺得學生有資料可
3、教給“圈、點、批、注”的預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站在書上看書”,首先要學會對書圈、點、批、注,把看了書的感想、想到的問題批、注在書上。學生自己預習的內容可以讓他們用藍筆。老師講課時的重點可以用紅筆圈注。這樣下來每個學生的書就是一本集參考,筆記和各種知識的全面資料書了。我曾和他們開玩笑說,你的書如果拿出去賣會很值錢了,你成名人之后會成為史料保存下來。
4、其實這樣也可以避免學生對接受新的知識心中沒數,避免他們緊張地“奔命”于老師設計的思維軌道中。這樣一種心理不但影響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積極思維,求疑思疑,觸類旁通。這樣,就一步不備,處處被動。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甚至產生畏懼心理,嚴重影響成績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
實踐過程的具體實施:
1、不妨將課前預習和學生自主閱讀相結合,有目的地收集和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
2、為了督促學生養成預習習慣,我都將課前預習作為作業 來完成,以促進學生重視預習。同時我經常向學生講述預習的重要性。
3、把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檢查納入語文學科的評價機制,學生一定會像重視考試一樣重視課前預習。具體做法是讓課代表每晚晚自習檢查,我們班規定是每晚晚自習第二節預習并作語文作業 ,這樣我安排課代表在第二節課下課或第三節課時檢查,檢查時也按布置預習時的要求檢查,好中差按三個等級記入班級量化。(也就是按0分1分2分記入)剛開始時課代表不怎么會檢查,我就檢查兩次,讓課代表按我的標準打分,學生也很快適應了這種形式。這樣不僅減少了我們的負擔也督促了學生學習。現在我們兩個班級的學生每天課前預習基本不用布置他也能自覺完成。
4、不能讓預習流于教師口頭要求的形式,我將此納入學生學期語文成績的評估機制。將成績作為期末考核的一次平時分記入成績冊。對沒有做課前預習的學生可以要求他以課后作業 的形式完成,同樣給予一定的評價分,這樣做可以促使學生認真聽課,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同樣可達到學好語文目的。
5、對于學習參考書的運用,我覺得必須作必要的引導,扭轉學生使用參考書的盲目性:其實很多知識參考書上都有,但在預習中也要教學生把重點內容記在書上作為資料保存。在教學中,我都將爭議而存在歧義的內容放在講課中加以取舍指導。
這是我不成熟的做法,但我堅持到現在覺得效果還不錯。我想如果能做到持之以恒的話,每個學生的語文成績都會有所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