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合性閱讀教學中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
內容摘要:在綜合性閱讀教學中,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從發展學生的個性入手,做到(一)自主閱讀——塑造個性;(二)實踐活動——展示個性;(三)質疑爭辯——強化個性;(四)交流評價——完善個性。
關鍵詞: 追求個性發展 塑造個性 展示個性 強化個性 完善個性
正文:閱讀是從文字系統中提取信息的過程,也就是將看到的書面語言感悟、體驗、內化,繼而轉換成自己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同時在閱讀目標中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閱讀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要靠學生的自我領悟,綜合閱讀教學必須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化閱讀思維活動。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從發展學生的個性入手,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
一、自主感悟——塑造個性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豐富的心理世界,都有自己七彩的經驗世界。一個學生,一個讀者,一個獨特的個
性和風格。正如楊再隋教授的話:“課文內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出來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由于不同主體之間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積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在同一教師的指導下,閱讀同一材料,不同的心理,閱讀解文的心理活動也會不同,甚至差別很大。因此,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尋找自己的直覺經驗,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讀作品,不一定非要老師牽著鼻子走。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首先給學生獨立思考留出一定時間,盡可能讓他們用經驗、情感對作品進行解讀。其次要注重學生對閱讀作品進行整體感知,運用讀誦涵泳的閱讀方法,讓他們帶著感情去與作品的形象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情感的審美中自覺實現思想的升華、靈魂的凈化。
比如在開展一次以“青春”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對“青春”的感悟多種多樣:青春是美麗的鮮花;青春是艷麗的朝霞;青春是展翅翱翔的雄鷹……青春是熱血,讓一段日子洶涌澎湃;青春是激情,讓我們的思想肆意徜洋;青春是奮斗,讓生命的價值無限張揚;……
這樣,在學生自主感悟中,我們塑造了一個個獨特而富有個性的形象。
二、實踐活動——展示個性
語文綜合閱讀是一次語文實踐:綜合閱讀強調培養學生能力,重視學生的體驗和實踐。教材中設置的
“嘗試探究”、“請你推薦”、“交流”等窗口,要求學生動腦、動口、動手,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實踐,要求學生將個體的自主探究和群體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為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搭建操作性較強的平臺。
語文實踐活動一方面指學生在課外按老師提議或學生自主創建而開展的活動,另一方面指在課堂上開
展的一些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是讓學生運用閱讀知識、閱讀經驗、閱讀體會,同時還是激發學生進一步進行語文綜合性閱讀。初中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欲,為了能一展自己個性的風采,他們會廣泛閱讀課外讀物或網上查詢,有的還會創造條件力爭在課堂上展現自己的個性。比如:在關于《橋》的綜合性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了解橋的發展,認識古今中外的名橋,拓寬學生的視野。學生們找到的資料多種多樣,有的介紹說明,有的講了生動的故事,有的帶來了圖片,甚至有一個學生還帶來了一張只有人物的照片,他說:“這是我小學的語文老師,他也是橋,……”這個學生由有形的橋還想到了無形的橋,這樣不自覺中拓寬了學生的個性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由此語文實踐活動無疑對培養學生的綜合閱讀是有益的,語文實踐活動無疑是學生個性的展示。
三、質疑爭辯——強化個性
認識規律告訴我們:任何自主性學習都不可能回避一個“疑”字,學生的質疑思辨的過程中,必然會
產生思維撞擊的火花,產生疑問:未解之惑,未識之物,未辨之義或未通之理等等。如:在每節課課前五分鐘的課外閱讀展示活動中,有一個組以“妙聯巧對”組織一個搶答活動。活動結束后,好多同學就產生了疑問:中國對聯的起源是怎樣的?對對聯有沒有什么具體的方法或規律?我們能不能學會對對聯?……這些疑問的產生必是他們自身認真思考的結果,那是他們個性思維的體現。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尊重他們的每一次發現,捕捉他們的“奇思異想”,以此加強他們的個性,讓他們的潛能得到發揮。當然,引導學生合理地質疑,教給質疑的方法,通過查找資料、調查、詢問與同伴交流等方式對這些疑問進行解答等等,這些方法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掌握。
而辯論的意義在于營造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使學習活動具備應有的內涵和深度,以此強化學生的個性。比如在“親情”單元的學習結束后,我引導學生根據辯題。(正方:父母應該理解子女;反方:子女應該理解父母),利用書本上的情感的領悟,以及實際生活中情感的流露,進行辨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語言組織、概括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質得到了有效地鍛煉。辯論時學生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教師也要注意引導,不要造就“詭辨者”,讓學生在塑造、強化個性的同時也要學會寬容、欣賞。
四、交流評價——完善個性
學生在綜合閱讀中難免出現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是膚淺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多層次地為他們拓展還未充分利用的信息源,給學生實現思維互補的平臺便是一個事半功倍的捷徑。在教學中,我把存在于學生中的各種差異看作珍貴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展開充分的對話與溝通,讓學生學會理解和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和互助,以達成學生與學生間的思維互補。教師在與學生交流、評價時也要注意方法的多樣性,多一些等待,多采用延遲性評價,也應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評價的機會。如此在不經意中,在自然的狀態中,通過思維互補撞擊,學生拓寬了視野、豐富了體驗,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把握由膚淺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使學生的個性在閱讀中實現自我超越。
比如在“我愛我家”的綜合性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都大膽地用不同的實物作為突發口口述自己對家的熱愛,每個學生講完后,同學們紛紛舉手評價,說出自己的對他人的贊賞或分歧,在邊交流邊評價中使學生的理解“更上一層樓”,使學生們的個性在活動中得到超越、完善。
只要我們心中裝著學生,著眼發展,為他們創造機會,相信語文綜合閱讀就會成為學生們個性發展的樂園。
作者簡介:
姜紅:女,生于一九七一年,中學一級教師,黃岡市中學語文骨干教師,現任黃梅縣實驗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優質課、論文、教案多次在省、市、縣獲獎或刊物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