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媒體網絡環境下閱讀教學
[廣西桂林市七星區樟木小學 陽紅英]
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網絡的時代,21世紀的教育必然是網絡化的教育。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一場從教學手段、教學過程 到教學內容,乃至教育觀念的全方位的深刻變革正在發生,并已成為21世紀教育發展大趨勢之一。
首先,網絡教育不僅使自主學習成現實,而且使自主學習成為時尚。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極大地限制了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而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一方面,互聯網將全世界各地的優秀教師或專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識的學習素材和教學指導,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點通過網絡訪問,形成多對多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者在時間上和內容上有了充分的選擇余地,自覺學習成為必然。
其次,網絡教育實現了交互合作學習。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沒有機會和班級的每個學生進行交流,在互聯網上,學習者不僅可以從網上下載教師的講義,作業 和其他有關的參考資料,而且可向遠在千里之外的教師提問,從而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再次,網絡教育充分實現了個性化學習。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條件下,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只是一個理想化追求。而互聯網使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學習變成一個各取所需的過程,個性化的學習得以真正實現。在互聯網上,沒有統一教材,沒有統一進度,每一位學習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特點,在自己方便的時間從互聯網上自由地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按照適合于自己的方式學習。
在整個社會信息化進程越來越快的今天,國民是否能掌握足夠的信息技能已經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方面,為此,世界各國政府都把信息化教育納入規劃。我們注意到,在各國提出的信息化教育規劃中,不僅提出了讓學生“掌握計算機與網絡操作”,還把“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所提供的強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作為重要內容。如何運用網絡技術這個工具為教育服務,將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充滿挑戰性的新課題。閱讀教學是我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葉圣陶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得追問那比較難以捉摸的閱讀程度。”如何用網絡開展閱讀教學,就是我們探討的問題。
教學目的就是訓練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并通過創造性閱讀能力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充分調動學生想象力豐富的有利條件,促進創造性閱讀心理的形成。信息化社會中,現代信息以網狀輻射的結構突破了傳統信息的線性傳輸方式,實現了信息傳輸路徑的革命:現代信息以良好的聲像特點,將自然信息與文本信息表達方式上的優點集于一身,既直觀形象,又編碼嚴謹,信息接受不受時空的局限,接收者具有啟動信息、篩選信息的最大自由,F代信息在傳輸方式和呈現方式上的鮮明特征,對現代人類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文本式理解和表達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對網狀輻射性傳輸方式的操作,對全方位立體性呈現方式的操作,對高密度、大容量信息的適應和操作,對個性化主動性利用信息的操作。這是一種全方位立體性的信息化理解方式和表達方式。
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新人,當信息化社會正在對人類的語文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提出更新要求的時候,它事實上已經規范了語文教學的改革方向:豐富語文閱讀理解的形態,試圖通過以博覽精讀為目標的各種閱讀形態的訓練,使學習者能以開放性的閱讀心態,主動適應信息社會高密度信息、全方位信息輸入的理解方式,豐富語文表達訓練的科學化模式,使智能化多媒體以組織中介或輔助目標的角色參與表達訓練,力圖使培養對象能較強的可塑性,適應信息公民文本性表達能力和超文本表達能力的要求。為適應社會的要求,我認為在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必須進行各種信息化閱讀形態訓練,目的就是讓學生達到對高密度住處的宏觀性了解和對典型信息的微觀性掌握,對知識的信息化呈現方式的習慣適應,對多向信息傳輸的主動性把握。多媒體網絡為開展信息化閱讀訓練提供了可行性。我總結網絡閱讀有如下幾種閱讀形態。
一、閱讀形態。
1、 主題式閱讀。主題式閱讀指的是學生圍繞一定的主題,按照點圓式信息傳輸路徑閱讀大量有關文本。主題式閱讀具有以下鮮明特征:豐富性、靈活性。主題可以是內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可以是比較異同的,也可以是單純求同或單純求異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主題教材可由教師規定或由學生自己選定。信息容量大,可閱讀文本數量多,范圍大,文本可以是純語文的,也可以是多學科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
2、 選擇性閱讀。選擇性閱讀方式指的是學習主體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在博覽的基礎上,任意選擇文本中的某一點進行“精讀”如?辞楣潱瑢?此囆g特點,專讀某一段,這是一種由“面”及“點”的信息傳輸方式。當學生閱讀時調動自己的知識、思想、情感參與其中,把自己的主觀認識注入到文章中去,就形成了常說的“主動介入”的過程,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博覽精讀的基礎上,形成傾向性鮮明的個性化閱讀特征,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主動吸到信息、選擇信息的習慣。
3、 取樣閱讀。就是指教師根據教材訓練重點的要求,在課文中選取典型的精彩片段指導學生熟讀,使學生能夠以窺一斑而見全豹。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對學生進行取樣閱讀的訓練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保證學生有時間熟讀熟精彩片段,在記憶庫存中存儲有價值的材料。另一方面,它可以訓練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根據個體發展的需要提取最有價值最精華的信息,同時通過對“點”上信息的掌握,了解“面”上的信息。
4、 程序性閱讀。指的是教師按照正確的學習策略,規范學生閱讀,學生按程序操作,教師個別點撥,學生經過反復實踐,最終形成單向線性到多向路徑的規范化閱讀良好習慣。程序性閱讀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掌握多種閱讀方法,是指導學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不被濁浪淹沒的一項重要的閱讀訓練。
5、 超文本性閱讀。超文本性閱讀指的是從文本性閱讀之外的其他媒體中獲取信息。教學主動適應這種情況,在聲像閱讀之后,讓學生進行廣西閱讀對比,使用權學生了解聲像讀物表現外顯示形象之生動,引導學生進行文字與聲的理解。我認為聲像閱讀不可濫用,否則,易養成學生閱讀想象的惰性,失去了用文本教材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良好契機。
二、閱讀方法。
1、 整體性理解。通過語言感悟,實現對文章的宏觀性把握。整體性理解強調“悟”,淡化“析”,是自然態閱讀的基本思維模式,也是上面所說各種形式閱讀的基本方式。整體性理解以突出閱讀目標的達成為特征,強調整體性理解,使學生在信息化社會通過“博覽精華”來有效地利用信息。
2、 縮微顯影。將高密度的信息存貯使信息微型化。閱讀“縮微”使學生通過閱讀將目標所規定的知識點從龐雜的閱讀信息中分解出來,形成一個能體現整體知識的構架,實際就是選擇性閱讀、取樣式閱讀的基本體現。
3、 淡化背景。閱讀鑒賞是一項十分細致的工作,包括字、詞、句、篇、語、修、邏、文、作者、背景等多方面的內容,這就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常被占據大部分時間的主要原因,能過淡化背景,突出主張式的閱讀模式,從而決定取舍,在高密度信息的閱讀操作中既做到對“面”的了解,又保證在精讀的“點”上積累材料。
主動學習。各種閱讀形式訓練都強調獲取信息的主動性、選擇性,以適應信息社會文本的信息提取方式。如主題式閱讀、選擇性閱讀都強調由學習者自己選擇信息目標、決定輸入方式,啟動學習過程。這種對學習者主動性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信息社會公民素質的重要的養成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