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讀與道德底線
現在的多元解讀的確呈現泛濫之勢,陷入了“學生有發現都是可貴,當然都應該肯定”的誤區。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我們的新課程改革轟轟烈烈,多元解讀成了一項大提特提標志性的東西,所以要貼上新課程的標簽,不能沒有多元解讀,把多元解讀理解得低層化,片面化。二是新課標下眾多公開課推波助瀾的結果。面對成幾十上百的聽課者,除非你有很高的認同度,你怎么上別人都會愛屋及烏,否則你是沒有多少膽量去冒這個險的。因為公開課最怕的莫過于啟不開學生的嘴,所以明知學生的發言有些“超編”甚至在感情價值觀上存在問題,但還是怕打擊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導致冷場,或者是擔心自己駕馭力不夠,或者出于其他考慮,反正大多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干脆就“縱容”過去了。到底多元解讀該不該有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文本價值取向、時代背景、語言環境、作者的情感這些要素是否存在“界”?“界”又在哪里?真的很難回答。但是我認為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有一個“界”是必須給個底線的:那就是道德。
先來看這樣一個課例,上的是一篇課外文章《我們的先輩們》,其中有一段是講述邱少云烈士的故事的,有一個學生就這樣說,“據我看到的資料,當時邱少云完全有時間翻一個身,滾到后面的水溝里,而且完全不需要大的動作,敵人是很難發現的。在這樣完全可以救出自己的情況下而被火燒死只能說明他不夠機智,甚至有些愚昧!緊接著便是同學的掌聲
學生的“非常”解讀與我們整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有一定的關系,目前社會越來越激烈,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在學業上有極高的期望,但對孩子的道德品行要求卻不甚重視;而社會生活中不正之風使學生的思想道德也在有形無形之中受到冷落和腐蝕,同時人們的心態也越來越浮躁,所以華而不實、嘩眾取寵的現象到處可見,連我們純潔的課堂也不能幸免。一位老師上《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在補充相關情節并結合課文分析人物形象時,有個學生說:“我覺得祥子很笨,他去租一輛人力車,然后逃掉不就得了,還要拼死拼活地去掙命?”姑且不論租車是否需要押金能否得逞,就從這學生脫口而出的流暢語言,我們不能不擔心這會引來很多學生附和的想法。社會本來就有類似的現象存在,但是存在是一回事認同又是另一回事。社會的污濁現象我們無力去改變,但是課堂上學生產生歪曲的想法我們是有能力也是有必要去加以糾正的。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畢竟語文要承擔的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本身,還要有一定載道的功能。否則就不能叫語文了。
道德底線模糊有時候表現在情感的冷漠上,缺乏應有的同情與憐憫。比如有學生在《柔石小傳》中讀到柔石“被秘密槍決,身中十彈”時竟然大叫“好玩,和游戲中一樣酷”。我們不能不感到悲哀,對民族英雄不僅沒有崇拜,反而對革命前輩付出的鮮血與生命竟然是冷冰冰的“好玩”。還有學生說朱自清《背影》中的父親“形象不夠瀟灑”,“臃腫的身體爬上爬下的姿勢沒有美感”。表面上看是審美觀的問題,實際上是情感上的問題,不能說不同情就是不道德,但至少不能說他的道德水準很好,我想作為教師此時如果不結合寫作背景引導學生感受父被們的艱辛和深沉的愛,感受一個辛苦輾轉的知識分子在動蕩不安的時代中苦于世態炎涼的思想感情,那是我們的失職!
學生閱讀的過程,是發現和重新構建精神世界的過程。在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個性的反應的時候,不要忘記提醒和糾正:該有的道德底線不能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