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內容提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改變過分倚重知識教學的片面認識,在教給學生閱讀知識的同時,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盡可能多為學生提供在實際閱讀情景中運用新知識的機會,培養學生在閱讀中對所使用策略進行調控能力,保證閱讀活動有效進行。
關鍵詞:方法 實踐 策略
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廣大語文教師共同關心的問題。本文擬就自己的認識和實踐談些體會。
我們知道,學生掌握的知識應包括陳述性知識(關于“是什么”或“為什么”的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有什么用”和“如何用”的知識)。衡量學生知識掌握水平的基本標準是看學生能否將學到的知識有效地用來解決新的問題。同理,衡量學生閱讀能力的基本標準就應該是看學生能否運用相關知識和閱讀方法進行有效的自主閱讀。而在學生的自主閱讀中,表現出來的往往不是缺乏相應陳述性知識,而是缺乏在什么情況下用、如何用的程序性知識。這是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過分倚重知識,認為教好了知識,語文教學就萬事大吉,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的片面認識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自覺糾正這種片面認識,積極促進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在轉化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促進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有機融合,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通過教師的示范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葉老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用教材教,就是運用教材這個例子,通過教師的親身示范,讓學生從中學到新知識、體會用新知識來解決新問題的方法。這也是語文教材每個單元既有教讀課文也有自讀課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教學時,教師就應該以單元能力要求為教學主線,以教讀課文為例子,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充分發揮教讀課文的例子作用,為學生用課內的“一”去反課外的“三”做準備。比如教《藤野先生》一文,我們就可以作如下分析,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是一篇典范的敘事散文,本單元訓練的重點就是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在朗讀中揣摩玩味作品的敘事風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那么,本課作為知識層面的就是承接上冊的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知識以及本文的風格特點,描述手法;作為方法的就是如何抓住敘事性作品的特點來閱讀敘事性作品,領會其思想感情。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 中,教師的教學過程 就應該是閱讀敘事性作品的方法的展示過程。也就是說,通過教師的教學過程 讓學生從中領會(或在教師的點撥下領會)閱讀此類作品的一般方法。據此,本課的教學過程 就可以如是設計:
一讀,理清本文線索,概括本文大意,找出本文重點部分。
二讀,品讀本文重點部分,找出“我”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幾件事,
探究四件事分別從哪些方面表現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
三讀,分析作者除了用具體事例刻畫人物以外,還用了哪些手法勾畫人物的特征,具有什么樣的作用或效果。
四讀,通讀全文,品析本文語言,探究本文特點。即通過語言的品味,從字里行間所表現出來的作者的情感態度中去理解本文題為“藤野先生”,為何有一半篇幅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而寫了清留學生賞花、學跳舞以及在仙臺受到的優待、日本“愛國青年”的尋畔、看電影事件等事件與寫藤野先生的作用,進而通過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暗線)領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以上“四讀”,還只是教師教學生讀懂了課文的內容,至于如何讀懂可能學生還沒有比較明晰的認識。因此,教到此處,教師就應該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歸納:閱讀敘事性作品,一般的閱讀方法是從理清作品敘事線索入手,看作者選取了什么事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重點刻畫了什么人的什么特點(或品質),在事例的品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傾向,進而理解作品主旨。并與學生一起對整個學習過程作一個完整回顧,讓學生在回顧中修正并加深對所學知識與方法的理解。這一般方法的小結,就等于告訴了學生應該如何閱讀敘事性作品,為學生自主閱讀奠定了基礎。
二、給學生提供在實際閱讀情景中運用新知識的機會
就語文學習規律而言,語文素養的提高與知識有關,但主要依靠實踐活動。無論我們向學生傳授多少關于閱讀的知識,如果學生不開展大量的閱讀實踐,那么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永遠無法提高。呂叔湘先生說:“歸結一句話,語言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閱讀能力的形成又何嘗不是這樣?給了方法,不等于學生就具備了運用這種方法的能力。要讓學生掌握并熟練運用這種方法,就必須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反復地練習才行。自讀課,其實就是提供了為學生在實際問題情景中運用新知識的機會。比如,教了《藤野先生》,學生已經了解了閱讀敘事性作品的一般方法。那么,教師就可以把本單元《我的母親》、《我的第一本書》、《再塑生命》三篇課文作為學生把方法通過訓練內化為自己能力的工具。
《我的母親》就可以確定為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當然,此時的自主是教師半放手狀態的自主。我們可以先與學生一起復述閱讀敘事性作品的一般方法,再讓學生分析應怎樣學習《我的母親》。這時,學生可能會說,先理清本文敘事線索,然后重點看作者選取了哪些事件來表現母親品質,從敘述事件的語言中揣摩作者的情感傾向(如果學生不會說,也可由教師作此分析)。最后,就讓學生根據這個分析過程展開閱讀。教師則巡視課堂,隨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對共性的問題比如相關背景知識介紹等可集中指導,對個性問題比如個別學生閱讀中存在的疑難問題予以個別指導。
學生完成上述任務后,教師及時組織學生交流(交流的形式是多樣的,一般的可根據本文重點難點設問題進行檢測),討論,根據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必要的點拔修正,總結提煉。
《我的第一本書》則可以作為變式練習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明白:寫人為主的敘事作品重點是通過事件把握人物;敘事為主的作品重點是通過事件看這一事件對人的性格或命運的影響,以豐富和進一步完善學生閱讀敘事性作品的方法體系。
《再塑生命》可由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然后要求他們根據計劃自主學習。教師的任務就是為他們展示學習成果提供平臺,讓他們在展示、交流中相互評價,在評價中修正自己的學習成果,使之更加完美。最后再讓他們對整個自讀過程進行總結,明確得失,進一步完善、充實自己的學法體系,為下一次學習作好準備。
總之,在這一過程教師應該充當學生 “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也只能充當學生 “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三、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對所使用策略進行調控
元學習理論認為,人是積極主動的機體,人能夠計劃未來,監視現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因此 ,要提高人的學習效率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元學習能力。研究表明,培養學生的元學習能力,不僅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自主性,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而且也是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奮斗精神和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元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強,善于根據目標任務選擇學習方式,調節不良情緒。能始終有效地監控與調節閱讀過程,對閱讀理解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閱讀活動有效性的有力保證。元學習能力的培養, 有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真正落實。
一般說來,元學習能力表現為一種復雜的自我監控能力。這種監控能力表現為學習活動前的監控(表現在學習的計劃性和準備性方面),學習活動中的監控(表現在意識性,方法性,執行性方面),學習活動結束的自我監控(表現在反饋性,補救性,總結性三個方面)①。
根據這一理論,在學生自主學習時,我們就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對學生進行元學習能力訓練。
在學習活動前,要求學生明白:我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是什么?完成這一學習任務需要作哪些準備。比如自讀《我的母親》一文,就應讓學生明白,現在我要閱讀的是一篇敘事性作品,學習敘事性作品應采用閱讀敘事性作品的一般方法,運用這一方法我還需要哪些知識準備。對活動前的準備活動過程 的監控有利于學生學習活動順利開展。
在學習活動中,要求學生隨時提醒自己在完成什么任務?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用了哪些方法?這些方法是否有效?有哪些因素在干擾我完成任務?我應如何排出這些干擾。仍以《我的母親》一文為例,在活動中讓學生提醒自己:我在讀敘事性作品,我是否正確運用了閱讀敘事性作品的一般方法?我解決了哪些問題?有哪些問題不能解決?我嘗試了其他方法嗎?效果怎么樣?我還需要借助外界幫助嗎?誰能給我提供這些幫助?這樣訓練,學生就能對自己的活動過程 進行及時修正或補救,對學習效果進行及時檢查、反饋、評價,保證活動順利進行。
學習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及時對自己整個學習活動過程 進行反思,對整個過程予以評價:我讀懂文章了嗎?懂得了什么?還有沒有我需要及時補救的地方?該如何補救?就學習過程看,我有哪些經驗值得總結,有哪此教訓是我今后在學習過程中應注意避免的?
活動后的監控,就是要培養學生對自己學習狀況及效果的檢查反饋和評價能力,讓學生從檢查、反饋、評價中及時總結自己達成目標的經驗教訓,調節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等。
以上三點,教師的示范是前提,學生在實際閱讀情景中的運用是關鍵,學會在閱讀中對所使用策略進行調控是保證,這三者是有機統一的,貫穿在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始終。總之,在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中,我們只要始終以學生能力培養為出發點,把自己真正當作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而不把自己當成學生學習的包辦者,遵循科學的訓練方法,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參考文獻:
①董奇等《10~16歲兒童自我監控學習能力的成分、發展及作用的研究》(《心理科學》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