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
陜西省鳳縣巖灣中心小學 李建明
【內容提要】新課標實施以來,許多教師感到教材很難把握,常常在鉆研教材,而且花費了很多時間。本人就結合自己教學經驗,就語文學科的資料搜集與整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資料的分類搜集和歸類整理。
【關鍵詞】進行 資料 搜集 整理
新大綱新教材實施以來,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不是以往的“學生要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而是“學生要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長流水”。這就是要學習,這就需要積累。可新教材只是一個范本,全要靠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重新的組合。我們教師往往感到困惑,感覺教的內容偏少,同時對教材很難把握等等,這些問題始終困惑著我們。結合這幾年的經驗和教訓,筆者認為: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是解決此問題的最佳方之一。
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是《教育學》中教育教研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一位蘇聯教育家曾說過:“沒有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就沒有教育教研的開展。”同樣,沒有教學中相關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就沒有語文教學的開展。
同時,教育教學是學習與積累是同時并存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不善于進行資料經驗積累的教師,不是好教師。”
那么,在教學中怎樣進行資料的搜集與積累呢?
首先,進行有關課文資料的積累。①有關文章的作者簡介,相關的寫作背景介紹。對理解課文中心有很大幫助。②同時,積累有關課文理解方面的內容,幫助以后進行更好的教學。③還應積累與課文內容方面相關聯的文章,對學生進行必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文關懷。如《斑羚飛渡》就可積累有關動物之間團結的《螞蟻》、《狼》等,便于以后教學。
其次,進行教學經驗的積累。一堂課中,比較新穎的導課、或是講課中相關話題的拓展、課堂中學生的表現、以及教師的機智等等。相當于教學日記,及時對好的進行歸納總結,不足的加以注意。可進行分類整理:導課部分、課堂中好的小插曲、教學機智、教后反思、學生表現等。
再次,進行相關習題的積累。包括一些適合本課的課外習題,如學過《鶴群翔空》就可布置“請結合本班實際談談你對團結的理解”。還有一些好的測試題積累,既能緊扣新教材,又能符合學生實際,也能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試題,便于對學生進行更好的檢測。
最后,進行寫作方面的積累。一些好的寫作方法、特別具有典型意義的優秀作文,包括作文書中的,以及學生中寫的特別好的作文。還有在作文中學生常犯的毛病等方面的積累。當然,還要形成自己的作文體系。
同時,還應注意如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包括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籍、開展的課外活動、課外積累的知識(成語故事、名言警句、感人故事、一些文學常識、相關的知識積累等等)、說話的訓練、思維的訓練等等。注意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分類歸納整理,便于對學生進行不同能力的訓練與培養。
面對以上搜集這么多的資料,我們該如何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呢?
一、可進行電腦儲存。把相關的教學經驗,一些好的做法,按不同的文體,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儲存,便于今后的隨時翻閱。
二、可進行書面資料的保存。一些好的課外文章,好的試題、等就原樣粘貼在自己的課文上。如:《藏羚跪拜》就可直接保存在〈〈斑羚飛渡〉〉這課之中。
三、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體系,在這體系之下,進行相關知識的搜集與積累。比如:進行說話訓練方面的的資料積累,“如何有感情的朗讀”就可直接在該知識體系下進行積累。以及一些課外的知識,也同樣如此。
四、作文方面的積累。按寫作技巧、優秀范文、學生常犯的毛病等積累。結合學生實際,課文的要求,形成自己的作文寫作體系。
當然,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只有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方法不妨試試。
【參考文獻】葉奕乾主編《心理學》
朱新春主編《教育學》
本論文發表在《語文報 教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