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探究式閱讀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探討
轉變閱讀教學觀 培養新型學習法
———
“農村初中語文探究式閱讀教學研究”課題組
四川省三臺金石中學 鄒海波
【內容摘要】轉變教師教學閱讀的觀念和學生學習閱讀的觀念,用新型的學習法進行閱讀,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并給學生創造“探究”的學習情境,提供實踐的機會。
【關鍵詞】探究式閱讀 教學模式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的重要途徑。閱讀規律性學習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過程,這段話科學而簡明地說明了閱讀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在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閱讀性質的定位充分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一直以來,教師往往重視研究教法,而忽視研究學法。盲目地傳授知識,而學生也在被動地接受知識。并沒有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沒有讓學生去體會閱讀的樂趣,特別是農村初中對學生閱讀能力和科學學法的培養的現狀更是令人擔憂,對此,筆者對改進閱讀教學特別是農村初中課堂閱讀教學方面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閱讀方面作以下的嘗試和探討:
一、聯系學生實際,轉變語文閱讀觀
1、我國傳統的學習模式是凱洛夫的“講解一接受”模式,是教師“滿堂灌”的“獨立式教學法”。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剝奪了學生自己探索、發現問題并提出不同解見的機會。
2、傳統的閱讀觀,是教師和學生分析一篇文章的字、詞、句、段。是將一個“花瓶”肢解得“支離破碎”的一塊塊地指給學生看,學生沒有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他們只會死記教材上的例子。這樣的閱讀模式是靠“灌輸”和“機械訓練”實現的。3、薩特說過“閱讀就是自由的夢”。“學生應該在自由愉快的閱讀中享受著精神生活”就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讓其能夠處理靈活多變文章和層出不窮的問題,因此,讓學生必須認識到“語文教材不過是例子”,掌握方法永遠比學習知識本身有價值。要做到期這一點,教師就要轉變觀念,變知識的傳授者為“探究式閱讀”的指導者、參與者,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為主動的探究式學習,師生之間共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教學關系,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的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成為真正的主人。教師的主導作用貫穿其中。
二、以人為本,建立課堂探究式閱讀教學行為模式
“閱讀即探究”是對閱讀本質的一種新的認識。它的核心是“閱讀是一種思考活動”它強調閱讀的興趣為先導,閱讀的問題意識。強調學生與教師、同學、作者之間的平等對話,教師以人為本、以課堂為實踐場所,讓學生在閱讀的探究過程中自覺積累、自由感悟、自在審美、自主學習發展閱讀的個性,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發展創新閱讀能力。為了這一目標,筆者與學生反復嘗試、多次討論之后,建構了課堂探究式閱讀的教學模式,以此來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探究式閱讀習慣,探究式閱讀課堂的一般程序是:
l、細讀課文,勾畫生字新詞并查字詞典,口頭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拿到一篇新的文章,應該認真仔細的研讀,通過細讀完全理解文章的內容和見解。在閱讀的過程中如碰到了生字、新詞應該將其勾畫下來,在閱讀完之后,立即用手中的工具書(注;應是正規的工具書,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對生字、新詞的音、形、義查證并掌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了解并口頭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訓練學生的口頭的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2、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隨意在書上寫出直觀的感受,寫出自己對課文內容、人物、語言、寫法等的心得體會。這是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體會閱讀文章的快樂,讓其能夠自由的體會文章的優缺點;更好的全面的感受一篇文章,然后寫出對文章內容的看法、人物的褒貶、語言的優劣。這樣對理解一篇文章有重要作用。如:筆者在教學《吾家有女初長成》這一篇課文時,學生在對待兩代人之間關系時寫到:“這篇文章母女之間沒有平常人家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他們的關系不僅像是大朋友,更像兩姐妹。”還有學生寫到“母親在對待對子女的前途問題上,采取了超然的態度,讓她按照自己的愿望去選擇自己的路。體現了對子女的尊重。”這些都是學生閱讀文章后寫出自己的感受。從而也理解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3、研讀文章,就某一問題熟疑問和看法,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讓學生在探究中去明白“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讓其能夠自由的品味文章,并與作者進行平等的對話,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解析問題。如筆者在教學《愚公移山》的時侯,沒有按照傳統的方法去講解愚公的精神,而是讓學生討論“愚公”的這種行為,大多數的學生對愚公的這種持之以恒,堅定不移和與大自然搏斗的精神大加贊賞,而這時班上也出現了這樣的聲音“愚公永遠出不會挖掉太行、王屋兩座山,還不如搬家,”這種論調一出,班上其它的一些同學出在一邊說“就是”、“移出不如搬家”、“不是神仙幫忙,永遠出挖不走山”班上更有甚者說到“愚公是一個傻子”、“有神經病”等不和諧的聲音。這時筆者沒有批評他們,而是讓學生自己闡述其觀點,有人說到“愚公的這種精神可嘉,但行為不可取”也有說到“愚公讓子孫后代都去受苦,別人還不理解他們。真是枉作好人”其中一個是這樣說的“我承認愚公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愚公的這種行為卻不得成功,文章中寫到‘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孫,孫又有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但是哪一個女子會嫁給一個長期在外勞作而不入家門的丈夫呢?既然沒有這樣的人,會出現愚公說的‘子子孫孫無窮匱’的結果嗎?那么山會挖走嗎?”這就是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和思想的探究閱讀。但它不僅僅對課文內容的探究,它還涉及課文以外的社會現實問題、倫理、婚姻等方面。雖然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教師在這里也沒有“傳道授業”,但面對學生的不同的看法和對文章的疑問,“筆者”情愿作一個助學生閱讀探究的“配角”
4、在閱讀的過程中,還可以作一些專題閱讀和比較閱讀,讓學生更進一步進入步探究式閱讀。初中閱讀部分一般是按照文體特點編排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按文體知識特點指導學生進行課堂的專題性閱讀。如筆者在教學每單元之后都特設有“專題討論”這一環節、專題討論的時間長短根據學生討論的的情況而定,少則10多分鐘,多則一課,甚至收集資料后的幾節課連續討論;而在教學內容或形式相近的文章時,還可進行比較性的閱讀。學生通過對文章進行研讀、分析之后找出其在內容上和形式上的異同點,以及形成異同點的原因,從而對作品有新的認識。比較的閱讀的范圍相當廣泛:可同類的作品比較、也同時代的作品相比較、可不同時代同類的作品進行比較、也可同時代的不同類作品相比較……總之,只要是具有可比性的作品都可以比較。筆者在教學《孔已己》時就讓學生《范進中舉》相比較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下的讀書人的命運等。這樣可使學生比較文章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的同時,也加深了對作品思想性的理解,從而也培養了學生分析、歸納、整理材料的能力,為研究性閱讀奠定基礎。
探究式閱讀教學模式可以簡單的表示為:學生細讀概括——寫出直觀感受——班上解疑交流——專題討論、解決問題。教師的主導作用紿終貫穿其中。
總之,探究式閱讀教學對于農村初中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不僅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基本素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學生今后的深造以及進入社會后的各項工作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這種學習是富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新探》(初中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2、《語文教學實施指南》(初中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