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堂應培養學生的5種精神
語文新課堂應培養學生五種精神
華鎣市高興初中 張鈞
《人生平臺上的語文》的作者黃孟軻老師在緒論指出語文教育作為母語教育的本質——“語文是直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精神之學。”語文教育“要構筑學生文化精神的大廈。” 語文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良好的精神情操,合理的語文知識結構,完善的智能結構,健全的思維品質沒,扎實的知識功底和開闊的知識視野。語文教育應給孩子一個精神底子,構筑學生的精神大廈。隨著新課標的深度推進,倡導“自主合作”學習的新課堂逐漸顛覆舊模式課堂,突顯學生主體性,張揚民主風氣,注重個體體驗,實際上是在大力提倡學生的人格精神,敢于承認自己的課堂價值和生命存在。筆者以為在語文新課堂應培養學生如下五種精神:
一、人文精神
語文教育不僅僅是教育方法和模式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價值的取向,人的精神的培養和熏陶。新的語文讀本更注重人文性,突出學生個體閱讀體驗,強調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思想與思想的碰撞。
語文教師應把人文精神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生心理與靈魂等諸因素,最終全面地關注學生本身及其發展。樹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在教學中做到六個解放:1.解放學生的眼睛;2.解放學生的耳朵;3.解放學生的手腳;4.解放學生的嘴巴;5.解放學生的思想;6.解放學生的空間。
二、獨立精神
學生獨立人格的出現是以獨立的思考為標志的。現而今,由于“參考”“教輔” 在學生中滿天飛,學生一遇到問題不經過思考就翻資料,抄答案對付老師;另外,教師課堂提問啟發不夠,也會導致學生思維不到位,從而出現“答非所問”,甚至冷場的局面。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品讀文章,除了基礎知識外,教師不應以標準化去量化學生閱讀。“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生命體驗的不同將直接會導致對文章品讀深度的不同。
教師應該敢于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去探尋。因此更應該讓學生重視課前預習,盡量先讀出自我,讀出問題。
三、批判精神
鼓勵學生質疑課文,大膽找出課文中的問,題如在文章的重點難點處質疑,在文章的空白處質疑等,關鍵是形成質疑的習慣。如有學生在讀《扁鵲見蔡桓公》時,認為“扁鵲沒有履行醫生救死扶傷的職責,不顧國家失君的大局而逃命”是不對;也有學生認為“扁鵲不顧及蔡桓公的體面,說話不講究藝術,太直接不可取”。在讀《宋定伯捉鬼》是后,也有學生認為“此鬼沒有害人,是個老實鬼,而宋定伯卻是太狡猾了”;在讀完《古代英雄的石像》后,學生認為“石塊的用途還有很多,作為石像只是用途之一,不應該否定,因為它也在為人民服務”。
要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應尊重學生的質疑,哪怕是我們成年人覺得幼稚的想法。但這至少表明他在承認自己的主體性了,敢于向自己和權威挑戰了。
四、創新精神
素質教育是以創新為核心的教育。在語文課堂上,如果學生發表的看法是千篇一律的話,那么也就注定了教師是這課堂上最大的孤獨者,學生只是應聲蟲。因此教師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對課堂具有包容心,讓學生敢“站”起來說話。
創新精神是指人們從事創造活動的愿望與態度,它需要人們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去激勵和推動,因為激勵可以使人發現自身的積極因素,從而產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會產生巨大的勇氣和動力。所以,作為教師,對學生的“異想天開”不能潑冷水,可以從發散思維方向去培養學生,超越慣性思維,擴張想象空間;讓學生投入到“語文生活化”的實踐中去。
五、尚美精神
新課標認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美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育人成材的過程中有其獨特的作用。新版語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強烈濃郁的抒情色彩和優美深邃的意境,這些無不蘊藏著巨大的審美價值。
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其學科性質及特點決定了應該培養學生尚美的精神。教材中有許多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總是力求用準確、傳神的語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過真實、生動、包蘊豐富的形象呈現給讀者。因此,語文教學必須積極啟發學生進行審美想像,把學生引入作者創設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繪的事物,達到與作者心靈的溝通,從而深刻地體味文章的內涵。
讓學生能夠品詞語品句、進入意境、學會初步鑒賞。體會到真善美和丑偽惡,在審美的體驗中構筑精神空間,語文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要以美去滋潤學生的心靈,以美去指點他們發現五彩繽紛的世界,最終達到人的精神世界發展和語文能力的發展同步。
參考文獻:
①北師大出版社:《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001.9
②朱旦年《語文教學應倡導人文精神》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