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與課堂教學
胡顯哲
關鍵詞:課改 理念 課堂教學
內容提要:教師、學生和課程是構成教育過程的基本要素。教師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行者”和“研究者”,教師應積極參與課程改革,以新的觀念理解新課程,從而更好地實現新課程的理念。教師觀念的轉變首先是學生觀的轉變;其次教師要增強課程意識,要充分認識到,參與課改是教師專業職責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教師要自覺培養實施綜合課的能力;最終使學校和教師的課堂教學觀念必須具有理性化的色彩,達到新課程的最優化,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正文
新課程將改變教育觀念,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生方式,同時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
一、新課程的新觀念
目前,教育最大的貧困是觀念的貧困。在我身邊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教師教育思想觀念沒有實現真正轉變時,任何改革措施、任務、教學方法和手段都很難產生真正的效果。新時期教育工作者面臨多種挑戰和機遇,需要更新教育思想觀念,積極實施素質教育。
1.確立科學的人才觀
人才觀對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具有重要導向作用,我們必須克服傳統精英人才觀,確立有利于推動素質教育的大眾人才觀。
(1)人才多樣化,行行出狀元
社會分工協作是社會進步與個體發展的杠桿。社會分工促進人才需求和標準多樣化,促進精英人才觀轉變為大眾人才觀,從而更加符合現化社會經濟發展實際和我國的教育方針。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加快了產業化結構調整和技術結構的升級,促進了人才需求的多元化,進一步促進教育結構趨于多元化;既重視文憑更重視水平,既重視資歷更視重經驗,既重視經力更重視能力。使會求知、會做事、會共處、會生存,這些基本素質成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長期追求的目標。
(2)人人能成才,成才的路千萬條
每個人都有價值和個性特長,人人都是可塑之才,都蘊藏著成才的潛能和愿望,要充分相信教育的力量。人才有差異,既有少年英杰,也有大器晚成。對學生不能求全責備,以偏概全,要以全面、辯證客觀的眼光看待學生發展。學生有所偏、有所專,是正常現象,面對有差異的學生,應當實施差異教育,實現差異的發展。
(3)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個體成才和社會需求統一起來
面對新課程,教育思想觀念必須順時而變,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觀念,為每個學生提供走向社會的“生活通行證”,明確“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把對學生終身教育發展負責的精神貫穿于教育始終。
(4)堅持把教育作為人生的必要經歷和成才的基石
教育應當是促進社會平等的基礎,是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和人才創業的必要經歷,是進入社會就業的必備資格。新課程改革啟示我們重新審視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教育不僅要適應經濟的發展,還要有所超越;不僅要培養求職者和適應者,還要培養創業者和改革者。
2.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觀
教育、教學工作是學校永恒的專職工作,對學生的成才負有主要責任,必須轉變以應試為中心的教育、教學觀,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教學觀。
(1)學校以育人為本,教師以教學為本
教育是維持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學校是教育的細胞,是培養人才的基地,育人應當是學校的首要職責。教師的社會責任重大,要做“經”師、人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服務社會是其基本角色,教師必須具備奉獻精神,以良心和責任心為重。
(2)教育為學生服務,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中心
學校教育的宗旨歸根到底就是為學生服務。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導”,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的核心價值是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重視過程探索,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之火。
(3)形成良好的教學環境
在教學環境中,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教師應當把握好“權威、顧問、伙伴”角色,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不僅要重視師生關系,更要重視學生之間的關系互動;不僅要重視個體的師生關系,更要重視群體的師生關系互動。學生永遠是教師的一面鏡子,教師對學生應當尊重、信任、寬容,嚴格而不嚴厲,嚴而有度,從而充分展示教師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而重其道。
3.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
教育評價是對教育質量作出科學判斷的過程,必須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傾向,確立推動素質教育的質量觀。
(1)評價應重過程,突出發展性
不能在起跑線上定勝負,而應注重學生一生的進步。以動態評價取代靜態評價,淡化終結考試,展示進步的過程,增強自信,讓學生體驗到進步就是成功,鼓勵學生以勤補拙,鼓勵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在不同起點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時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鮮明的個性。
(2)評價標準、形式多樣化,正確認識升學
把分數作為唯一的尺子,使大多數學生成了失敗者。應當以素質全面、個性突出、兢兢業業、敢于創新的學生都是好學生。近年來考試改革從內容到形式越來越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推行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升學率高本身也是教育質量高的反映,是教師在“減負”中增效的結果。
二、新課程的課堂教學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
1.改革教學組織形式
課堂教學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來進行的,各種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以及教學方法,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教學組織形式才能體現出來和得到具體應用,科學的組織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發揮教學過程 中師生的積極性。教師培養學生的著眼點并不在于“學會”,而在于“會學”。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并不在于課堂上講不講,講多少,而在于如何促進和完成從“教”向“不需要教”轉化。
2.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多邊活動。以前那些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單一、僵化、死板,只重教師活動,忽視學生活動,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能力培養,不利于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不利于指導學生富有個性化的學習,不利于平等對待學生,從而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結構:操作型、辨析型、探索型、模仿型等就是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以教師指導學生積極地進行學習為主線來安排課堂教學環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輸入信息的“容器”。要求在課堂教學時正確處理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合理設計和安排教學環節,從整體上形成最佳的教學組合,在課內解決問題,從而產生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整體效益。
3.改革課堂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 中,通過師生的共同多邊活動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要實現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應充分體現:突出“啟發式”;突出研究學法;強調教會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知情和諧發展力求實現最優化。力求達到:教學互動方式的多邊性,學習情境的合作性。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樣采用互動教學,一堂課體現“形散而神不散”,讓課程是活動,課堂是活動場,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享受。
4.改革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當今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發現自主探索、強化研究活動等認識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推進素質教育的角度,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品質,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總之,新課程實施與改革首先要課程觀念的變革,隨著教育改革實踐的逐步展開,學校和教師的課堂教學觀念必須具有理性化的色彩:增強新課程意識,增強新課程的最優化,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文件:《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周小山主編《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北京大學出版社02年6月第1版
3.柳菊興主編《數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大出版社02年6月第1版
4.鐘啟泉主編《新課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02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