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性散文閱讀指導
一、《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的要求
1.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2.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探討疑難問題。
3.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作出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4.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文章涉及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5.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二、2004年市中考說明會對閱讀的要求
1.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態度、觀點,分析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的層次結構。
3.理解詞語在文章中的含義和作用。
4理解重點(關鍵)句子的表達作用和深層含義。
5.分析文章的表達方式、體裁特點。
6.基礎知識及運用包括語音、漢字、多義詞、同義詞、反義詞、感情色彩等在語境中的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法要求正確運用短語、句子、關聯詞;了解8大修辭的形式及其在具體語境下的作用,并會仿寫句子。
三、散文閱讀常見題型
(一)整體感知
1.寫什么(文章的主要內容)
2.為什么寫(寫作意圖,即文章要表達的情、理、觀點)
3.怎么寫(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寫什----再寫什么-----后寫什么)
整體感知應運作于動手答題之前。多數閱讀的第一題就是提問整體感知中的寫作內容或寫作意圖,感知題停留在知道的層面上,所以多數信息應從文中來。針對標題的設問往往也是整體感知。因為標題或限定話題,或限定內容,或表達中心思想,或抒發感情。
(二)基礎知識及運用
1.語音:側重考察多音字,受偏旁、方言影響易讀錯的字。
2.漢字的正確書寫。
3.語境下,同義詞、反義詞(成語)的運用。
4.詞語的感情色彩的運用。
應認識到并識別出對同義詞、反義詞、詞語的感情色彩的考察。
(三)八大修辭極其作用
1.比喻:生動、形象。 2.擬人:人格化、生動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強語言氣勢。 4.反問:加強語氣。
5.反復:強調。 6.對比:突出其中一個。
7.對偶:句式整齊,結構統一。 8.夸張:極力的表現。
(四)仿寫句子
要求:句式與例句相同,修辭與例句相同,語法與例句接近,句意與例句接近。
例如:03年中考題《給我未來孩子的信》第14題的仿寫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軟,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樣嫵媚。”
分析:句式應保留: 你的( )要如( )般( ),你的( )要像( )一樣( );
仿句依然要運用比喻修辭,還應注意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點;填寫的盡量是名詞、名詞、形容詞;句意上應表現出與上下文和諧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對待他人要關愛、應珍惜與別人的交往與感情。
(五)理解詞語的語境義及作用。
理解詞語的語境義:可拆詞為字,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讀上下文,尋找線索,推知語境義。
例1、“《開心辭典》不是一個煽情的節目”。一句中“煽情”一詞的意思。
理解詞語的作用:應先理解一下該詞的本意及語境義,再分析一下該詞在語言等方面達到的效果和好處。
(六)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
有深層含義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種修辭或寫作手法,故意將句子的真實含義隱藏,就好像為它遮上了一層面紗。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就應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隱身”手法,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 03年中考題《給我未來孩子的信》中一題,“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這些高尚的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使你在最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這句話的實際意思什么?”
(七)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應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去分析。
1.內容上應從句子表現的句意和與主題的關系上分析考慮。
2.結構上,應從總領全文、承上啟下、為下文作鋪墊、照應、總結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八)自擬題目并作答
針對某些段落,自擬題目并作答的題型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探討疑難問題。”的要求。此類題目要求著眼于全段,從內容、結構、語言入手命題,答案并要求正確。
可以擬的題目包括:問一個句子的修辭及其作用;仿、續寫句子;理解重點語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層含義;概括段意;談談讀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注意:抄試卷上原題、模仿試卷上原題出題者不得分或得低分;答案過于簡單或題目本身質量不高者,均得分較低;答案不正確者,不給分。本題視擬題質量的高低給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例如: 02年中考題《精神的三間小屋》的一題這樣問:“第四段中‘在某一個金戈鐵馬之夜’一句,人們會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詩人的名句。請寫出詩人的姓名和詩句。
(十)整體感悟
整體感悟往往是閱讀題的壓卷題,也是必考題型。它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的“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并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作出評價”的要求。一般以啟示感悟和對作者感情、觀點進行評價為常考題型。
整體感悟題應審清題目要求,分清考察哪種題型。啟示應從原文引出;評價應表明態度及說明支撐的理由。特別注意是否讓舉例或結合實際,把題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