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教學的語言藝術
2.善于運用語言藝術營造輕松課堂氣氛:教學實踐證明,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比較活躍,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也就比較高。對于政治課教學來說,這一點顯得尤其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不妨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來有意地營造愉快的課堂氣氛。例如,在哲學常識中講到感覺與抽象思維時,我跟學生開玩笑說:“假如,現在我們看到一位陌生的女孩子時都脫口而出說:‘哇,好漂亮的女孩子!’,那我們的這種意識屬于哪一類意識呢?”同學們都笑著回答說:“感覺”。“那么,經過一那時間的接觸之后,我們又說:‘她的心真好,真是一個好人!’,這種意識屬于哪一類呢?”同學們繼續大笑著回答說:“抽象思維”。一個簡單的玩笑,既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又有效地調節了課堂氣氛。 3.自覺運用語言藝術展示妙手偶得的教學機智: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在學生的反作用下,每位老師都曾經歷過課堂上的靈光一現,似有所得,但有時苦于自己語言的束縛,感覺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如果教師平時注重語言藝術的積累,就可以巧妙地把這種靈感與課堂知識結合起來并傳達給學生,這樣既顯示了自己的博學,又展示了自己高超的教學機智。記得在我第一年走上講臺,講到商品的價值時,有位同學突然站起來問:“老師,人有沒有價值?”。我答道:“那你想想看人是不是商品?”他說:“人是商品,現在有很多販賣人口的。”說實話,我在課前并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看著咄咄逼人的學生,我靈機一動,回答道:“同學們有沒有聽說過我國刑法中的一個叫做販賣人口的罪名呢?”同學們都點頭稱是。我說:“這說明販賣人口是違法的,為什么違法呢?就因為人是不能作為商品被買賣的。”這樣,學生的這個問題就被通過知識遷移的方式解決了。 4.善于運用詩歌、故事、寓言等語言形式來詮釋知識點:對于政治課教學來說,因為有很多知識點書上都寫得很明白,學生也都能看得懂,如果教師再花功夫去從理論上進行解釋,最多只能是照本宣科,既沒有必要,也不會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時,我們不妨運用一些詩歌、故事等說明,這樣既可以點綴課堂,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講到商品經濟的類型中的小商品經濟時,我運用《琵琶行》中的:“商從重利輕離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了封建時代,商人地位的低下和商品經濟的從屬地位。在哲學常識中,講到“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時,我并沒有給學生講什么道理,而是給他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神學者,到處宣揚上帝是萬能的。有一個智者問他:“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塊連他自己都不能舉起的石頭?”神學者說:“上帝是萬能的,他當然能造出來!”智者說:“這塊石頭連上帝都不能舉起,你怎么能說上帝是萬能的呢?”神學者一聽,連忙說:“如果這樣的話,那這樣的石頭上帝不能造出來。”智者說:“如果上帝連一塊石頭都不能造出來,你怎么還說上帝是萬能的呢?”學生聽了這個故事都不禁哈哈大笑,在笑聲中他們就認識到了有神論的荒謬性,堅定了無神論的信念。 5.把握運用各類語言的恰當時機:如前所述,在教學過程中,語言只是一個工具,它是服務于教學內容的,它本身并不是目的。在教學中我們應避免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大量地堆砌華麗的詞藻,或者是給學生講過多的笑話和故事,結果,使得政治課變成了“文學賞析課”、“故事會”或者是“笑話課”。這樣舍本逐末的做法,背離了運用語言藝術的目的,是無法實現政治課的教學目的的。因此,教師在積累了大量的各類語言的基礎上,還要善于把握運用各類語言的恰當時機。例如,在講到商品的價值量這一內容時,因為它比較抽象,對剛剛升上高中的學生來說難度是比較大的,這時我們就不能使用文學的語言或是藝術的語言,而只能使用邏輯的語言,來使學生感受到經濟常識嚴密的邏輯性。而在政治常識的學習中,我們就要多運用生活的語言、藝術性的語言來淡化其刻板性,枯燥性。例如,在講到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為了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我國的人民代表是代表人民的利益的,我向學生講了一件我在大學時遇到的一件事,當時我的一位老師是市人大代表,我們學生對系里的某些不合理的做法不滿,就向她反映了我們的想法,結果,老師充分地運用人民代表的權利,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向學校提出意見,很好地維護了學生的利益。這樣運用生活化的語言和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使得抽象的理論貼近了學生的心,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人民代表是代表人民的利益的。 古人云:“舌頭是心靈的翻譯家。”豐富多彩的情感要靠豐富多彩的語言來表達。政治課教學具有充分運用語言藝術來為自己服務的獨特優勢,而優化課堂語言以增強政治課的可親近性,對提高政治課的魅力,改變政治課的形象來說又具有尤為突出的現實緊迫性。因此,政治課教師都應努力發掘自己的語言特色,運用語言藝術來優化政治課教學。參考資料: 1.王耀堂:《淺談政治課的教學魅力》 《政治課教學》2003。6 2.周林:《政治課的情感教育》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