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討論式”教學 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
運用“討論式”教學 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福建莆田湄洲二中 陳志勇 郵編:351154所謂“討論式”教學法就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問題為中心,以教材知識點中的一個或幾個重點、難點為主要內容,以課堂討論為主要形式,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的一種教學方法。其過程蘊含著知、情、意、信、行五個相互聯系的發展過程,因而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供了有利條件;為學生施展各種才能,提供了鍛煉的機會;為教師突破重點、難點,提高教學質量,找到了通往彼岸的捷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深刻性,使思想政治課煥發出生命活力。一、討論法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疑難問題討論法。教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或其理論性較強,或因其距現實生活較遠,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對此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各陳觀點,然后老師加以點撥,就能加深理解,化難為易。例如,我在教授初二政治,有關父母與子女的權利、義務關系時,曾經向學生提出一個命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沒有履行撫養、教育、保護的義務,當該子女成年后,也可以不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該命題的理論性較強,要求學生能夠理解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保護的義務;二是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三是雙方權利、義務的發生和終結。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對以上復雜關系的多種錯誤理解,有的是從雙方權利、義務的發生和終結,從而認為該命題是正確的;有的是認為該命題的條件有欠缺,要補充條件才能成立。經過討論,學生們能夠統一認識,對該命題的教育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討論,加深了問題的認識,教師在點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創設情景,把復雜的法律命題,演變成一個容易理解的社會生活問題,融法理于生活中,學生也就比較容易地展開討論。 (二)、熱點問題討論法。帕金說:“從不同的角度運用知識,知識才能活,只有活的知識才能成為力量”.比如對社會出現的某些腐敗現象怎樣認識?作為學生應該怎樣看待這些生活中的問題,怎樣理解生活的實際?我在教學過程中,曾經就對這些學生都很關心的問題,提出了討論的問題,學生由于社會生活實踐的缺乏,認識水平的限制,有可能缺乏正確的認識,例如學生對于我國法制建設與我國政府現在進行的反腐敗斗爭的認識,對此可組織討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家爭鳴,最后達到明辨是非、統一認識的目的,使學生能夠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待我國政府所進行的一些努力,看待我國政府中存在的一些腐敗現象。 (三)、典型事例討論法。一段時間有些同學在吃飯時將飯菜隨意扔掉,浪費很大。對此我聯系課本所學內容在教學中組織了以”生活水平提高了,艱苦奮斗還要不要”為討論題的課堂討論,通過討論使大家認識到不管時代發展,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不能丟。以后,浪費糧食的現象就很少出現了。 (四)、命題引導討論法。我們的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著眼于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協調發展,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時,注意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對教學中的在些問題,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讀一些書籍,看一些優秀影視片,參觀一些展覽,然后聯系所學內容,開展有命題的討論。比如關于毒品的危害,我們組織學生參觀戒毒展覽,然后開展“毒品離我們有多遠”的討論,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吸毒一口,掉入虎口。貪圖一時痛快,毀掉一生幸福”的道理,紛紛表示要提高警惕,遠離毒品。 (五)、論文討論法。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一種形式自由的教學方法---小論文的寫作成為了考察學生能力的較好方法。小論文能綜合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實際運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出題的具體形式一般是:給出一段材料要求考生自擬題目,寫一篇規定字數的小論文。在對有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通過寫小論文的形式進行。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易組織,每個人都有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有充分時間進行材料準備和論點論證,所以,理論層次深,教育面較大。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對論題有充分的把握,對學生的反映要有一定的預想,必要時,應該給予一定的指導。 二、運用討論式教學的意義(一)、討論式教學符合現代教學發展的趨勢。在教學內容與方式上,討論課突出教與學開放性。包括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學習方法的開放性、學習途徑的開放性、信息資源的開放性和多樣性等。討論課以一定的的教學內容為中心,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及掌握的信息發表見解,在交流、交鋒中鑒別、接受他人的信息,豐富教學內容,達到教師一言堂所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學習方法上,討論課以生生間或師生間的討論為中心,融啟發式、活動式、研究式學習為一體,個人學習、小組學習以及班級學習相互補充,參與學習(個體)與合作學習(集體)相互結合,為學生適應未來創造條件。在能力層面上,討論課使能力滲透呈多元性。在討論中,學生多方面的才能得到鍛煉、展現。學生在合作討論中相互啟發,在表達、爭論、辯論中呈現、獲取新信息,并及時加工思考,因此突出了學生的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自學能力、合作及交往能力、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等。在操作上,討論課使教與學過程更具靈活性。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發展情況,問題解決的程度及學生的要求等隨時進行反饋調控,根據各種信息來調整教學安排,使教學過程適應學生的發展,靈活多變。同時,與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課相比,討論課操作過程中,課堂難以料到的因素增多,因而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更能充分展現。在評價體系上,討論課要求實施發展性評價,強調評價主體的自主性評價和同學間相互性評價、集體評價相結合。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促進教與學的提高。例如,小組討論后班級交流時,我都要求其他小組補充或評價,出乎意料的是同學們的評價除了知識上的,還涉及到了講話的聲音、站立的姿勢以及語言的表達等多方面。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促進了學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這是教師單方面評價不可能達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