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討論式”教學 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
(二)、討論式教學促進教師樹立新的師生觀、學生觀。實施好討論課教學,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前提。教師是指導者和促進者,學生是學習者和探索者。教師和學生是合作學習者和合作研究者。教師是學生心靈火把的點燃者而不是滅火者。在討論課中師生的關系會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師生已不再有嚴格的界限,融合在一起,打破了學生對教師和教材的崇拜。學生是在一種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探索、獲取新知和培養能力。實施討論課教學,還必須更新學生觀。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應該充分讓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全方位地參加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討論課教學,探求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通過自主性的互幫、表達、改變、補充等實質性的雙向交流,探究課內外信息,通過質疑、釋疑,使學生自主提高,真正實現學會學習。(三)、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習是個矛盾運動的過程,只有通過自己去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才能真正理解和運用知識。中學生由于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的局限,對政治理論的學習最初往往是以“機械記憶”的形式進行的,這種學習獲得的認識是片面的、膚淺的和外顯的。如果教師也只以“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而不經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激蕩,就很難解決學生思想中的許多疙瘩,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就只能進行“紙上談兵”了。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他所學的知識有沒有興趣,有沒有認同感進而自覺地去學習,關鍵在于他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能不能幫助他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生活的世界是充滿矛盾的世界,他接觸到的社會現象五花八門、良莠混合,由于立場、思維方式、知識構成之間的差異,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所持的態度可能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學生,他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個人經驗也可能與書本上的說法大相徑庭。這些知識學習上的矛盾、實踐過程中的矛盾、理論與現實的矛盾,這些客觀存在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決,會使學生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感到無所適從,有時就會對書本知識產生信任危機。從根本上說,這些矛盾的解決要靠學生自己,然而由于知識、經驗和社會經歷的限制,單靠學生個人的力量往往很難對諸如此類的問題作出正確的解釋,正如《學記》中所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討論式教學法能很好地解決以上難題,大家在討論中能各抒己見,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矛盾能交融在一起,在群體思考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通過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互相批評、互相教育、歸納綜合的過程來共同認識矛盾、解決矛盾,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實際運用能力。一般來說,對某種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往往要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人生、價值等諸多因素,只有運用多方面的知識才能全面、歷史、辨證地分析它。學生在相互討論中能做到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充分調動群體的智慧和力量,達到認識上的深化和擴展。(四)、有利于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學習不僅是獲得知識的過程,也是發展能力的過程。政治課要著重培養學生理解、比較、批判、評價、表達等七種能力。能力是在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實踐證明運用討論式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第一,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能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深刻領會知識的內涵,提高比較、鑒別、分析的能力;在討論過程中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提高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和實踐能力。第二,討論是個學習互動的過程,通過對自我認識的反省與對他人認識的評價,提高學生進行批判和評價的能力。第三,參與討論的關鍵是學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學闡述自己的觀點,要做到言簡意賅,突出重點,就要提高文字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第四,對時事熱點問題展開討論,要求學生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敏捷的思維力,較好的綜合分析能力。討論式教學法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上具有重要意義。第五,學習不僅是提高學生智的因素的過程,更是學生整體素質發展的過程。 三、運用討論式教學的途徑(一)、確定課堂討論的問題。確定課堂討論的問題,是運用“討論式”教學法的關鍵。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討論條件,激發學生討論的情勢和心理。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根據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明確問題提出的標準:①問題是否能緊扣住教材內容,有利于突破重點、難點;②問題是否集中典型地反映了某一社會現象,具有針對性和較豐富的內涵;③問題是否是學生普遍關注迫切希望了解的;④問題是否有一定的思想內容,便于思想和行為規范的教育。如在初三《思想政治》的“前言”教學中,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確定以下三個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即我們學習這門課的必要性是什么?初三思想政治課主要內容有哪些?學習初三思想政治課的意義是什么?通過對前言內容的學習和這三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總體上對本門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因而增強了今后學好這門課的自覺性。其次,教師要在研究思想政治課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前提下,對所教內容作出恰當的分析和計劃,確定全部的討論問題,了解每個問題之間的縱橫關系,從而根據學生的認識結構,以問題為交叉點組成一個適應學生發展能力,提高覺悟的知識網。再次,教師在確定討論問題時,必須從學生的思想特點、知識基礎、年齡特征、認識規律出發,抓住重點、難點的癥結所在,解決學生在思想認識上產生的疑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