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討論式”教學 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
(二)、組織課堂討論。運用“討論法”教學是否成功的重要環節是組織好課堂討論。而組織好課堂討論最重要的是發揮教師的誘導作用,教師的誘導作用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課堂討論的精心設計,即教師對每一節課討論的問題、步驟,討論的類型、方法,甚至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應做到心中有數,并能從容不迫地處理“偶發事件”。 其次是點撥扶托,教師要導而弗牽,循循善誘啟發學生敞開思想,大膽發言,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進行討論。如果有的問題,學生不易解決,或在討論中卡了殼,這時教師要適當“引路”,“扶著走一段路”,使學生懂得研究問題的方法。 再次是把握討論的方向。當代中學生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時代,這一嶄新的形勢,為學生提供了進行思考的較為豐富的信息材料。在種種社會思潮和商品經濟大潮面前會產生種種疑惑,有時還會出現“偏軌”現象。每當學生出現偏離討論宗旨的趨勢時,教師必須及時撥正。但討論中要允許學生堅持己見,當問題辨明后,要引導學生服從真理,修正錯誤。最后是掌握好討論時間和做好精辟的課堂總結。總結中教師要指出正確和錯誤的意見,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論證,肯定正確意見,否定錯誤傾向。四、討論課教學的操作中應該注意 第一,靈活處理學習階段及學習方法。學生每一步的學習活動都是上一步學習活動的延伸,同時又為下一步學習活動的打下基礎;每一步不是機械不變的,可以根據學習進展情況進行調整(跨越式前進);教師的交流是隨時根據課堂情況加進自己的意見、想法、看法等,以影響學生向縱深發展。各階段是一個交叉的、開放的、循環的過程。 第二,關注學生方面的引導。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主體程度,學生的信息能力和意識等與學生的收獲是一致的。為學生的思考、創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但同時學生的差異性也會顯露,不注意就會拉大距離。 第三,注重多向的交流。討論課的優勢就在于各方面的交流及交鋒。師生及生生的交流與合作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在討論課中師生的關系會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師生已不再有嚴格的界限,融合在一起,打破學生對教師和教材的崇拜。學生知識的內化也離不開生生及師生之間的相互影響。 第四,信息的多元化和信息渠道的暢通,并加強信息資料收集處理方法和思維方法的指導。廣博的信息是討論課開展的前提,是知識內化的橋梁,是開拓思維的載體。討論式教學擴大了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信息加工上打破了教師的一言堂、“單一”思維。配合這種教學要突出思維方法的引導。學習過程的思維方式以歸納方法為主,強調思維的過程與方法,而不強調思維的結果;注意多種思維方法的運用,具體與抽象思維,逆向與線性思維等。第五,保護結論的多樣性,關愛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的信息是多樣的廣泛的,學生的認識也是差異的豐富多樣的,這也是討論課的可貴之處,結論單一就失去了討論課的價值。教師的評析要有平等民主的觀念,保護學生的思想火花。總之,討論課教學體現現代教育教學觀念,反映現代教學對學生的要求,符合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要求。討論式教學法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具有多方面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