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課程條件下的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要求
論新課程條件下的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要求揭陽學院附屬中學 吳素玲在新課程條件下,教師必須做到與時俱進,不斷進取,樹立終身學習、持續學習的新理念,保持開放的心態,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自省,對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進行重組,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新的時代要求。因此,教師特別是政治教師除了傳統的職業素質、技能外,還必須擁有:學習能力、教研能力、充分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等。一、學習能力 教師的學習能力是指教師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的能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把知識的百分之一用于課堂講授就夠了的教師,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 “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要想教給學生某些知識,教師就得首先掌握比這些知識多幾倍、十幾倍的知識,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新課程條件下,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自主發展的促進者,必須不斷發展自己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新課程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民主的、融洽的、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師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勇于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等等。可見,在學會學習的當代,教師也必須學會學習,掌握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方法。例如,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采取模塊式的組織形態,全部課程分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必修課程包括《思想政治1(經濟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與哲學)》;選修課程包括《科學社會主義常識》、《經濟學常識》、《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科學思維常識》、《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課程設置具有先進性、廣泛性的特點;既具有德育課程的特有性質,又具有在人文與社會學習領域中的特有價值。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熟悉現有專業知識,而且要與時俱進地學習新知識、新觀點,掌握最新信息,并不失時機的引入教學,提高教育質量,才能適應新課程標準的需要。專業的報刊、雜志、網站等為我們提供了新鮮的精神食糧;繼續教育為我們提供了不斷學習的廣天闊地: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計算機知識的更新……另外,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考取教育碩士,在職進行深造,也不失為一條不斷提高自己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二、教研能力 教師的教研能力是指教師研究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它是一種源于教育教學實踐而又有所超越和升華的能力。具有教研意識和教研能力是一位教師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只有研究型的教師才能勝任課程的改革和創新。例如,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程總目標是:“知道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常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備即在現代社會中生活應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一名政治教師,要認真學習和領會課程的目標和內容,能動地去尋找、認識、選擇和運用課程資源,總結教育教學經驗,教研能力是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閱讀教育教學的書刊雜志,許多老師會發現一些新穎的、有創見的論文的提出的理念、方法等等,其實自己平常也有發現,但卻由于沒有及時地進行歸納、總結,靈感稍縱即逝,無法化為文字。教育家馬卡連柯說: “我非常尊重教育理論,離開教育理論,我是不能工作的。”我們不能滿足于僅當一名經驗型的教師,而要不斷學習新的理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觀點,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總結自己和其他優秀教師的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從而有效地克服經驗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時,積極參加各種教育教學課題的研究和討論,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做一個研究型教師。三、充分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 課程資源是指學校教學科目的資料來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豐富與拓展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思想認識的進步、道德品質的培養和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要靠多方面、多渠道的教育和影響。課堂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方面。青少年活潑好動,喜歡接受新鮮事物,容易受到各種影響,組織他們參加某些活動,如參觀、訪問、調查、閱讀、演講、收集資料、公益勞動等等,從多樣的活動中受到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和情感上的感染,往往能收到課堂教育更為有效的教育效果。目前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主要有四部分:1、文字與音像資源:教材、《中學生時事政治報》、思想政治優質課光盤等;2、人力資源:教師、學生、家長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3、實踐活動資源:討論、辯論、演示、參觀、調查、訪談等;4、信息化資源: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收集網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