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古詩苑漫步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此次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中華詩詞文化的燦爛輝煌,感受古代詩詞作品的豐富多彩,感受文學形象,發展思維能力,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熏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通過分門別類輯古詩、別出心裁品古詩、聲情并茂誦古詩等活動,讓學生學習欣賞、吟誦、演唱古詩詞以及圍繞一個主題查找有關資料的基本方法,積累名言警句,發展語言能力,培養學生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 3.通過此次活動,激發學生用多種藝術形式解讀古詩詞的熱情,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通過漫步古詩苑的活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活動指導與建議 1.開展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重要途徑,也給學生展示自己在朗誦、編輯、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等方面的特長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平臺。 2.寫作能力是基本的語文能力之一,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首先,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有動手寫或畫的內容,引用前人的成果不要照抄照搬,要指導學生寫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真實感受。要培養學生對材料的懷疑精神,不迷信前人的說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活動中可以有選擇地引用或借鑒前人的成果,要告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引用全部或引用部分,引用原文或是轉述,或只是受到某一方面的啟發,可以靈活處理,但都要加以說明。 3.口語交際的訓練,其實在輯、品、誦的活動過程 中都含有說的成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時是自主活動,遇到困難就需要和老師同學進行溝通,無形中就鍛煉了交流合作能力。但是,把口語交際單獨作為一個教學環節也是很必要的。這個環節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交流開展活動的心得體會或好的經驗,提出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共同探討。二是組織對優秀評點、賞析文章、音樂、舞蹈、書法作品進行觀摩欣賞,進行課堂交流。 三、活動評價 活動評價應著重于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古代詩詞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古代詩詞的思想內容。活動評價應以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為主。評價指標可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分門別類輯古詩的專集、評點、前言或編后記,對同學的朗誦的評點等方面,是否具有新穎性、準確性。 2.總結交流自己對古代詩詞的理解和感受、對同學誦讀古詩的評點時所表現出來的口語交際能力、參與意識和情感態度,是否反映了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 3.評點、前言、編后記是否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感受,是否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語言表達是否文從字順。 4.在輯古詩、品古詩、誦古詩等體現合作與交流的活動中,是否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有關資料 (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1~6年級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
(二)本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至八年級下冊所選古詩詞目錄 (按在教科書中出現的先后為序)
(三)《詩詞與中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節選)(顧之川) 文學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小學語文課要加強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須增加語文課的文化內涵,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一些優秀的文學精品。 詩歌是最重要的文學樣式之一。優秀的詩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蘊含著豐富的感情,語言精煉含蓄、生動形象,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為廣大青少年所喜愛。所以,詩歌教學是文學教育的重要內容。 優秀的詩歌作品,往往包含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練優美的語言,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純潔心靈。中小學加強詩詞教育,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多讀古詩詞,還有助于學生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感受漢語言文字的優美和偉大,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1.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文學教育是一種美育,文學教育應當給人以豐富的心靈體驗,通過文學的陶冶,鑄成審美的心靈。膾炙人口的詩詞名篇,為人們喜聞樂見,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也非常適宜。學習詩詞名篇,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在優美的詩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好的詩歌和好的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一樣,都能陶冶性情。但詩的作用更為直接。其他文學樣式,或側重故事,或側重知識,或側重趣味,直接調節情感的作用都不如詩。詩是抒情的,直接訴諸情感,又有節奏,語短意長,易于誦記,使人百讀不厭,無形中受到熏陶。比如,讀《靜女》《蒹葭》等詩作,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喜悅和憂傷之情,就會深深觸動著我們的情感之弦;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詩仙李白的高傲人格,千年之后,仍能令我們激揚奮發;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自然能體會到蘇軾那恢宏的氣勢;讀“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萬類霜天競自由”,不禁胸襟開闊,有湘江美景一覽無遺之感。讀“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沁園春長沙》),自然會感到作者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2.感受文學形象,發展思維能力 中小學生多讀些詩詞,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思維,有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分,文學主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聯想和想像,發展想像力,進而誘發創造性思維,這是文學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偉人對詩歌都表現出相當大的熱情,據說,拿破侖出征時,騎在馬上還在讀歌德的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等等都愛讀中國古典詩詞,他們多數人還能寫作精彩優美的詩詞。這些偉人的思想境界猶如天馬行空,富于創造性,跟他們深厚的古詩詞素養具有密切的關系。形象思維則是創造力的源泉,而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烏申斯基說,很難說牛頓和莎士比亞誰需要的想像力更多一些。蘋果掉在地上,引起牛頓海闊天空的想像,產生了地心吸力、萬有引力的學說。瓦特看到開水壺冒氣,也海闊天空地聯想想像,從而發明了蒸汽機。而莎士比亞戲劇中那瑰麗的藝術境界,豐富多彩的人物,自然也是作者豐富的想像力的結晶。這說明科學家和文學家都需要具有很強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3.間接接觸社會,完善健全人格 中小學生一般說來從六七歲到十七八歲,正是人生的花季,也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時期。他們從踏入校門開始,逐步加深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特別到了中學階段,他們開始關心社會,渴望了解生活,積累人生經驗,也需要得到啟發和幫助。優秀的詩歌作品,總是從某一方面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不同的詩歌往往反映了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同時也形象地告訴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生活,怎樣面對生活,怎樣創造生活。可以說,詩歌是社會人生的濃縮,正可以成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師益友。多讀這類作品,能夠培養他們認識生活、創造生活的能力。如,《詩經》就是一部周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離騷》反映了屈原高潔賢貞的人格和對美好政治的理想,陶淵明詩中的率性自然,李白詩中的浪漫情懷,杜甫詩中的家國興亡之嘆,宋詞婉約細致的柔情之歌,慷慨激昂的愛國之聲,以及通俗精彩的元代散曲作品等等,都給學生提供了認識當時社會,體會古代生活和生存狀態的審美范本。 至于古詩詞中的消極因素,如“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之類,正好可以用來訓練學生對作品進行闡發、評價、質疑以及分析批判的能力。 4.積累名言警句,開發語言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生的語言學習,重要的不在于學了多少語言學的名詞術語,更重要的是學習怎樣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習遣詞造句、成功的語法修辭范例,以及準確、規范、簡明、連貫、得體的表達方式。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學習優秀的文學作品,能使學生學到規范精彩的文學語言。詩歌語言,往往又是很精練的,好的詩歌都是用經過錘煉的藝術語言寫成的,是運用語言的典范,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詩人,不同的詩歌作品,語言風格、語言藝術也各不相同。或優美婉麗,或放縱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樸素自然。所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淵藪。如,“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大量對音樂的生動形象的描繪。又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之五)陶淵明詩于自然平淡的語言中,蘊含了深杳的情懷。學生多讀這類詩歌,對于他們模仿、借鑒優美的文學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無疑都有直接的作用。 (四)古詩詞曲譜舉例(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