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審題訓練
【】
一、 審題立論的要求
首先,根據題目確立論點要準確。其次,要根據讀者思想實際立論,否則就是“無的放矢”。第三,確立的論點要新穎。即立論要有時代感,要敢于求異思維。
二、根據命題立論
寫命題議論文要注意區別題目與論點,凡題目是疑問句的,需要作者作出正確的回答,回答的內容就是論點。凡題目是修飾句的,需要作者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思考,與修飾句內容具有相似點的生活道理,都可作為論點。凡單概念型命題或多概念型命題,都要把題目補充為完整的判斷。比如《漫話入迷》可以補充為“在事業上入迷,才活得更有意義”;《談友誼》可以補充為“友誼要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志趣上”。其中多概念型命題首先要弄清概念之間的關系,然后根據其關系補充為完整的判斷作為論點。例如《汗水和靈感》是條件與結果的關系,可以補充為“只有付出辛勤的勞動,才能獲得靈感”。
三、根據材料立論
根據材料作文立論,除了要盡量做到“議論的角度”一節中所說的“準、實、新”之外,還要注意審準材料、弄清題意。下面舉例說明:。
1、要“全”不要“漏”
作文題:情以“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名言進行立意,聯系自己學習語文的實際,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
此題除題目與字數的要求外,從內容角度看有以下兩點要注意:一是要理解“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并將它化為自己的觀點;二是要聯系自己學習語文的實際來發表看法。只談語文學習和生活的關系而不聯系自己的實際,就屬于“漏”掉了要求,作文評分是要降等的。談語文學習和生活的關系也要從兩方面來理解,概括才全面。即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要在生活中學習。這是文章的觀點。文章思路應為,我在生活中是怎樣用語文的,在生活中是怎樣學語文的。
2.要“準”不要“偏”
作文題:后漢時期,有人曾懷著十斤金子,向楊震行賄,說:“暮夜無知者。”楊保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所知?”使行賄者碰了一鼻子灰。山東省曾有座“四知廟”,就是紀念這個楊震的。請根據這個材料寫一篇議論文,題目自擬。
此則材料涉及兩個人物,我們應根據主要人物立論可擬題為《要發揚“四知”精神》,觀點為“有職權者要清正廉潔”、如果根據次要人物行賄者立論,以《行賄者戒》為題,確立“行賄者必碰壁”為觀點,則偏了題。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行賄者不一定“必碰壁”。
3.要“深”不要“淺”
材料作文審題時,如果能用哲學觀點去分析材料,認識問題,往往會高屋建瓴,洞若觀火。
一、命題作文:《說說“眼見為實”》、《說“爭”》、《發光與沾光》《小議“代溝”》、《說“風度”》《談嫉妒》、《談韌》、《“熱”論》、《得與失》、《壓力與動力》、《壓力與潛力》、《榮與辱》、《紅燈與綠燈》、《自卑、自負、自強》、《自責、自勵、自強》、《小溪、大河、大海》、《護短、避短、補短》、《河、船、橋》
要求:
l、給以上題目各確立一個論點,要求聯系實際進行立論且立論新穎。
2、任選一題寫作;不少于800字。
二、材料作文:一天晚上,法國雕塑家羅丹(1840-1917)叫來幾個學生,讓他們一齊欣賞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時間所雕成的巴爾扎克像。一位學生指著雕像那雙疊合在胸前的手,說:“這手像極了!老師,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
這真誠的贊美引起羅丹的沉思。他猛然操起身邊的一柄斧子,朝著塑像的雙手砍去,一雙“完美的手”消失了,學生們也驚呆了!羅丹解釋說:
“這雙手太突出了!它們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屬于這個雕像的整體了。記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體更重要的!
根據以上文字,從生活中選擇一個有意義的話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題目自擬,全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