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如何審題立意
提供材料進行寫作是議論文寫作訓練的常見形式,把握好材料的內容和意義,選擇恰當的議論角度,是寫好材料作文的關鍵。
確定材料作文的中心,既要抓住材料中隱含的某些關鍵語句,更要從總體上去把握,揣測作者態度是褒是貶,弄清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什么。從總體上去把握,就要研究材料中的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揣摩好對象,品玩好詞句,把握作者隱含的傾向性。對于那些寓意性的材料,就要找出與材料的類比點,這樣才能準確地去立意。《毀樹容易種樹難》這個材料,以樹喻人;《清源與活流》應明確“源”與“流”的關系,然后找類比點:國家的建設、治學、人際關系等,都有源與流的關系。同樣,《回聲的啟示》講的是自然現象,但暗寓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以善待別人、善待社會、善待自然為中心也就準確地把握了材料的寓意了。在我們平時的作文訓練和考試中,我們要善于借助聯想,用生活、學習中的現象與材料中的事例加以比較分析,找出可類比的“點”,以此來確定中心。類比的過程是由具體到抽象、由事及理的過程,這里的推理過程仍然離不開對材料總體的把握和駕馭。
材料作文,有時是一題多材。材料多,寓意廣,提煉中心時必須顧及各則材料中的“共性”,否則便會顧此失彼,不能周全而偏離題旨。“共性”如何找?可先分析各則材料中蘊含的道理,然后通過比較,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由表及里,深入底蘊,提煉出各則材料共同的中心。如下面三則材料:
1.夜鶯正唱得歡的時候,一只鷲猛撲下來,說道:“鳴叫得這樣悅耳動聽的鳥兒,吃起來味道一定好極了。”
2.聽說某地有一個大和尚,曾同友人一起登樓觀江景。友人問:“江上的船究竟有多少?”和尚閉目答道:“只有兩條,一條裝著名,一條裝著利。”
3.有些青年看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后就心灰意冷,消極埋怨;碰上不順心的事,便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產生懷疑,動輒說道:“我算看透了。”
初看三個材料各自獨立,沒有什么共同之處,難以用一個中心統攝三個材料;但細細想來,異中也有相同的地方:鷲的猜想憑主觀臆斷,和尚為名利障目、武斷下結論,有些青年更是思想片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此三個材料的“共性”是思想方法片面。多從哲學的角度思考,往往容易找到“共性”,因為哲學是最概括的。
有些材料表面上是對立的,但都統一在一個共同的話題之中,找到統一點,也就找到了聚合點,議論的中心就可確立了。如: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材料“1”說明環境可以改變人,環境對人的影響;材料“2”說明人可以不被環境影響。兩則材料雖然對立,但都統一在“人與環境”這個話題之上,“人與環境的關系”就是兩則材料的中心。
對于多則材料,關鍵是要找出它們的最佳結合點,即“共性”的東西,綜合考慮,這樣才符合命題者的意圖。但最佳結合點未必就是立意,議論的角度可結合論題的現實意義去考慮,這樣寫出來的文章針對性強,有時代氣息,也會有一定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