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jīng)帶拼音
Kǒu ér sònɡ xīn ér wéi cháo yú sī xī yú sī
口 而 誦,心 而 惟。朝 于 斯,夕 于 斯。
【譯文】我們讀書學習,要有恒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啟示: 我們應該立志努力學習,知識的領域是無窮無盡的,知識是財富、是力量、是智慧。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只有刻苦地、不間斷地學習才能掌握和運用它。
xī zhònɡ ní shī xiànɡ tuó ɡǔ shènɡ xián shànɡ qín xué
昔 仲 尼,師 項 橐。古 圣 賢,尚 勤 學。
【譯文】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圣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啟示: 孔子曾經(jīng)拜郯子學禮儀;拜長弘和師橐學樂曲;拜老子學人生哲學?鬃釉f過:三個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一個人值得我向他學習和效法的”。
zhàozhōnɡ lìnɡ dú lǔ lùn bǐ jì shì xué qiě qín
趙 中 令,讀 魯 論。彼 既 仕,學 且 勤。 啟示: 人的學問是永無止境的,一個人的努力和奮斗是不可中途終止的。活到老、學到老,一
【譯文】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jīng)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jīng)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個人應該好學不倦,直到死為止。
pī pú biān xuē zhú jiǎn bǐ wú shū qiě zhī miǎn
披 蒲 編,削 竹 簡。彼 無 書,且 知 勉。
【譯文】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啟示: 路溫舒和公孫弘這兩個古人,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想辦法把書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學習,我們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書本,學習條件和環(huán)境如此優(yōu)越,更應該刻苦讀書。
tóu xuán liánɡ zhuī cì ɡǔ bǐ bù jiāo zì qín kǔ
頭 懸 梁,錐 刺 股。彼 不 教,自 勤 苦。
【譯文】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fā)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戰(zhàn)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啟示: 要想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必須自覺地刻苦讀書。因為求知識這件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通過自己努力才能學到,F(xiàn)在我們有父母、老師的關心和教導,就更應該好好學習才是。
rú nánɡ yínɡ rú yìnɡ xuě jiā suī pín xué bú chuò
如 囊 螢,如 映 雪。家 雖 貧,學 不 輟。
【譯文】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里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xù)求學。 啟示: 古人這種求學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欽佩呀!在那樣惡劣、貧困的情況下,能夠克服困難,不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努力學習。今天我們有方便舒適的環(huán)境,如果不知道珍惜,那真是慚愧。
rú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shēn suī láo yóu kǔ zhuó
如 負 薪,如 掛 角。身 雖 勞,猶 苦 卓。
【譯文】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仍堅持讀書。 啟示: 朱買臣和李密,一個打柴一個放牛,生活都非常貧苦,但能自己發(fā)奮讀書。后來都成為很出色的人。我們有這么好的學習環(huán)境,怎么能不努力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