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大小的探究》教學設計思路
師: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體積也就等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那么浮力大小和排開的液體體積是否有著必然的關系呢?下面將物體浸沒在盛滿水的溢杯里,用空杯接住溢出的水,測出物體受的浮力和排開水的體積,并秤出排開水的重力。 (點撥,引導學生實驗) 學生實驗并填寫實驗數據。 浮力大小的研究 物體 彈簧秤的讀數(牛) 物體受到的浮力 F。ㄅ# 物體排開水的體積V排(牛) 物體排開水的重力G排 (牛) 物體在水面外 物體浸沒在水里 物體A 物體B 師:請兩組同學填寫實驗數據。并分析實驗結果 生:物體受的浮力大小,跟他排開水的體積有關,物體排開的體積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而且F浮=G排 師: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導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數學表達式 老師板書,學生參與。 F浮=G液=m液·g=ρ液·g·V排 即F浮=ρ液·g·V排 (歸納整理) 學生討論課后練習 (知識應用)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一節探究課,教學后感到不是很滿意,雖然教學過程是按照從情景設置——設疑——猜想——探究——點撥——歸納整理——應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和原理的應用沒有時間完成)進行的,這個整個教學流程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即從直覺思維到邏輯思維;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使同學由淺入深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大量的學生實驗、課堂討論、實驗探究、理論探究,要花費較多時間,由于長期的教學習慣,在自己的意識中仍然追求課堂教學結構的完整,教學知識點的落實,在這節課中,并沒有能夠大膽地放開手讓學生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如何上好探究課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點和教學習慣。同時自己也有一些疑問:在探究課中知識點如何落實?不同層次的學生如何兼顧?有的學生可能在整個課堂中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