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卷十五
汝郁
汝郁,〔一〕字叔異,陳國人。年五歲,母病,不能飲食,郁常抱持啼泣,〔二〕亦不肯飲食。母憐之,強為餐飯,欺言已愈。郁察母親色不平,〔三〕輒復不食。宗親共奇異之,因字曰“異”。〔四〕御覽卷四一二
汝郁再征,載病詣公車,〔五〕尚書敕郁自力受拜。郁乘輦白衣詣止車門,〔六〕臺遣兩當關扶郁,〔七〕入拜郎中。 文選卷四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李善注
〔一〕 “汝郁”,范曄后漢書卷三六賈逵傳略載其事。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五。
〔二〕 “常抱持啼泣”,此五字原無,姚本、聚珍本有,范曄后漢書賈逵傳李賢注引亦有,今據增補。初學記卷一七引脫“泣”字,有前四字。
〔三〕 “母親色”,初學記卷一七、類林卷一引作“母顏色”,“
親”乃“顏”之誤。姚本、聚珍本作“母色”,類聚卷七二引同。“
不”,初學記卷一七引同,姚本、聚珍本作“未”,類聚卷七二引亦作“未”。
〔四〕 “因字曰‘異’”,聚珍本脫此句。此條御覽卷五一五、卷八四七亦引,文字較簡略。
〔五〕 “公車”,范曄后漢書丁鴻傳李賢注:“署名,公車所在,因以名。諸待詔者,皆居以待命。”又光武帝紀李賢注引漢官儀云:“公車掌殿司馬門,天下上事及征召皆總領之。”
〔六〕 “止車門”,聚珍本同。疑當作“公車門”。
〔七〕 “當關”,謂守門者。
張霸
張霸,〔一〕字伯饒,蜀郡成都人。年數歲,有所啖,必先讓父母,鄉里號曰“張曾子”。九歲通春秋,〔二〕復欲進業,父母語“
汝小何能多曰”。〔三〕御覽卷四一二
張霸,字伯饒,以樊鯈刪嚴氏公羊春秋猶多繁詞,〔四〕乃減為二十萬言,更名張氏之學。書鈔卷一0一
張霸博覽五經,孫林、劉固等并慕之,市宅其傍以就學。〔五〕書鈔卷九六
〔一〕 “張霸”,范曄后漢書卷三六有傳。又見汪文臺輯謝承后漢書卷二、司馬彪續漢書卷三。
〔二〕 “九歲”,聚珍本同,范曄后漢書張霸傳作“七歲”。
〔三〕 “汝小何能多曰”,字有脫誤。聚珍本作“汝小何能多少”,字亦有誤。按范曄后漢書張霸傳云:“七歲通春秋,復欲進余經,父母曰‘ 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饒為之’,故字曰‘饒’焉。 ”據此,東觀漢記“汝小”六字當作“汝小何能,霸曰 ”,其下又有脫漏。
〔四〕 “樊鯈”,原作“樊鯈”,姚本、聚珍本作“樊倏”,御覽卷六一0引同。按“鯈 ”字是。范曄后漢書樊宏傳附載樊鯈事,名作“鯈”,并云字長魚。鯈為魚名,以“鯈”為名,與字長魚義相關連,這正符合古人名與字的一般規律。
〔五〕 “市宅其傍以就學”,此條書鈔卷九六兩次征引。范曄后漢書張霸傳亦載此事。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
張楷
張楷,〔一〕字公超,隱居弘農山中,學者隨之,所居成市,后華陰山南遂有公超市。〔二〕書鈔卷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