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初,玉裁與念孫俱師震,故戴氏有段、王兩家之學,玉裁少震四歲,謙,專執弟子禮,雖耄,或稱震,必垂手拱立,朔望必莊誦震手札一通。卒后,王念孫謂其弟子長洲陳奐曰:“若膺死,天下遂無讀書人矣!”玉裁弟子,長洲徐颋、嘉興沈濤及女夫仁和龔麗正俱知名,而奐尤得其傳,奐自有傳。
鈕樹玉,字匪石,吳縣人。篤志好古,不為科舉之業,精研文字聲音訓詁。謂說文懸諸日月而不刊者也,后人以新附淆之,誣許君矣。因博稽載籍,著說文新附考六卷,續考一卷。又著說文解字校錄三十卷。樹玉后見玉裁書,著段氏說文注訂八卷,所駮正之處,皆有依據。
徐承慶,字夢祥,元和人。乾隆五十一年舉人,官至山西汾州府知府。著段注匡謬十五卷,其攻瑕索瘢,尤勝鈕氏之書,皆力求其是,非故為吹求者。
孫志祖,字詒穀,仁和人。乾隆三十一年進士,改刑部主事,洊升郎中,擢江南道監察御史,乞養歸。志祖清修自好,讀經史必釋其疑而后已,著讀書脞錄七卷,考論經、子、雜家,折衷精詳,不為武斷之論。又家語疏證六卷,謂王肅作圣證論以攻康成,又偽撰家語,飾其說以欺世。因博集群書,凡肅所剿竊者,皆疏通證明之。又謂孔叢子亦王肅偽讬,其小爾雅亦肅借古書以自文,并作疏證以辨其妄。幼熟精文選,后乃仿韓文考異之例,參稽眾說,正俗本之誤,為文選考異四卷。又輯前人及朋輩論說,為文選注補正四卷。又有文選理學權輿補一卷。輯風俗通逸文一卷,補正姚之骃輯謝承后漢書五卷。嘉慶六年,卒,年六十五。
翟灝,字大川,亦仁和人。乾隆十九年進士,官金華、衢州府學教授。灝見聞淹博,又能搜奇引痺,嘗與錢塘梁玉繩論王肅撰家語難鄭氏,欲搜考以證其譌,因握筆互疏所出,頃刻數十事。時方被酒,旋罷去,未竟藁,其精力殊絕人也。著有爾雅補郭二卷,以爾雅郭注未詳、未聞者百四十二科,邢疏補言其十,馀仍闕如,乃參稽眾家,一一備說。又云:“古爾雅當有釋禮篇,與釋樂篇相隨。祭名與講武、旌旂三章,乃釋禮之殘缺失次者。”又著四書考異七十二卷,皆貫串精審,為世所推。他著又有家語發覆、通俗篇、湖山便覽、無不宜齋詩文藁。五十三年,卒。
梁玉繩,字曜北,錢塘人。增貢生。家世貴顯,玉繩不志富貴,自號清白士。嘗語弟履繩曰:“后漢襄陽樊氏,顯重當時。子孫雖無名德盛位,世世作書生門戶,原與弟共勉之!”故玉繩年未四十,棄舉子業,專心撰著。其瞥記七卷,多釋經之文,有裨古義。玉繩尤精乙部書,著史記志疑三十六卷,據經、傳以糾乖違,參班、荀以究同異,錢大昕稱其書為龍門功臣。著人表考九卷,謂班氏借用禹貢田賦九等之目,造端自馬遷。史記李將軍傳云:“李蔡為人在下中。”其說頗是。
履繩,字處素。乾隆五十三年舉人。與兄玉繩相礱錯,有元方、季方之目。其於眾經中尤精左氏傳,謂隋志載賈逵解詁、服虔解義各數十卷,今俱亡佚。杜氏參用賈、服,仲達作疏,間有稱引,未睹其全。亦如馬融諸儒之說,僅存單文只義。唐以后注左氏者,惟張洽、趙汸最為明晰,大抵詳書法而略紀載。履繩綜覽諸家,旁采眾籍,以廣杜之所未備,作左通補釋三十二卷。又有未成者五門:曰廣傳、考異、駁證、古音、臆說。錢大昕見其書,嘆為絕恉。通說文,下筆鮮俗字。年四十六,卒。
汪家禧,字漢郊,仁和人。諸生。穎敏特異,通漢易,作易消息解。所著書數十卷,毀於火。其友秀水莊仲方、門人仁和許乃穀輯其遺文,為東里生燼馀集三卷。文多說經,粹然有家法。
劉臺拱,字端臨,寶應人。性至孝,六歲,母朱氏歿,哀如成人。事繼母鍾氏,與親母同。九歲作顏子頌,斐然成章,觀者稱為神童。中乾隆三十五年舉人,屢試禮部不第。是時朝廷開四庫館,海內方聞綴學之士云集。臺拱在都,與學士朱筠、編修程晉芳、庶吉士戴震、學士邵晉涵及其同郡御史任大椿、給事中王念孫等交游,稽經考古,旦夕討論。自天文、律呂至於聲音、文字,靡不該貫。其於漢、宋諸儒之說,不專一家,而惟是之求。精思所到,如與古作者晤言一室而知其意指之所在,比之閻若璩,蓋相伯仲也。段玉裁每謂“潛心三禮,吾所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