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時公羊何氏學久無循習者,所謂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之義,不傳於世,惟武進莊存與默會其解,而寅亮能闡發之,撰公羊釋例三十篇。謂三傳惟公羊為漢學,孔子作春秋,本為后王制作,訾議公羊者,實違經旨。又因何劭公言禮有殷制,有時王之制,與周禮不同,作周禮公羊異義二卷,世稱為絕業。又長於算術,著句股廣問三卷,校正三統術衍刊本誤字甚多,其中月相求六扐之數句,六扐當作七扐;推閏馀所在加十得一句,加十當作加七:皆寅亮說也。
著有十三經筆記十卷,諸史筆記八卷,諸子筆記二卷,名家文集筆記七卷,藏於家。四十六年,以病告歸,主常州龍城書院八年。五十五年,卒,年七十六。
盧文弨,字召弓,馀姚人。父存心,乾隆初舉博學鴻詞科。文弨,乾隆十七年一甲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上書房行走。歷官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侍讀學士。三十年,充廣東鄉試正考官。三十一年,提督湖南學政,以條陳學政事宜,部議降三級用。三十三年,乞養歸。
文弨孝謹篤厚,潛心漢學,與戴震、段玉裁友善。好校書,所校逸周書、孟子音義、荀子、呂氏春秋、賈誼新書、韓詩外傳、春秋繁露、方言、白虎通、獨斷、經典釋文諸善本,鏤板惠學者。又苦鏤板難多,則合經、史、子、集三十八種而名之曰群書拾補。所自著書有抱經堂集三十四卷,儀禮注疏詳校十七卷,鍾山劄記四卷,龍城劄記三卷,廣雅釋天以下注二卷,皆使學者諟正積非,蓄疑渙釋。其言曰:“唐人之為義疏也,本單行,不與經注合。單行經注,唐以后尚多善本,自宋后附疏於經注,而所附之經注非必孔、賈諸人所據之本也,則兩相齟齬矣。南宋后又附經典釋文於注疏間,而陸氏所據之經注,又非孔、賈諸人所據也,則齟齬更多矣。淺人必比而同之,則彼此互改,多失其真,幸有改之不盡,以滋其齟齬,啟人考核者,故注疏、釋文合刻,似便而非古法也!逼涮刈R多類此。
文弨歷主江、浙各書院講席,以經術導士,江、浙士子多信從之,學術為之一變。六十年,卒,年七十九。
文弨校書,參合各本,擇善而從,頗引他書改本書,而不專主一說,故嚴元照詆其儀禮詳校,顧廣圻譏其釋文考證,后黃丕烈影宋刻書,各本同異另編於后,兩家各有宗旨,亦互相補苴云。
顧廣圻,字千里,元和人。諸生。吳中自惠氏父子后,江聲繼之,后進翕然多好古窮經之士。廣圻讀惠氏書,盡通其義。論經學云:“漢人治經,最重師法。古文今文,其說各異。若混而一之,則轇轕不勝矣。”論小學云:“說文一書,不過為六書發凡,原非字義盡於此!
廣圻天質過人,經、史、訓詁、天算、輿地靡不貫通,至於目錄之學,尤為專門,時人方之王仲寶、阮孝緒。兼工校讎,同時孫星衍、張敦仁、黃丕烈、胡克家延校宋本說文、禮記、儀禮、國語、國策、文選諸書,皆為之札記,考定文字,有益后學。乾、嘉間以校讎名家,文弨及廣圻為最著云。又時為漢學者多譏宋儒,廣圻獨取先儒語錄,摘其切近者,為遯翁苦口一卷,以教學者。著有思適齋文集十八卷。道光十九年,卒,年七十。
錢大昕,字曉徵,嘉定人。乾隆十六年召試舉人,授內閣中書。十九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大考二等一名,擢右春坊右贊善。累充山東鄉試、湖南鄉試正考官,浙江鄉試副考官。大考一等三名,擢翰林院侍講學士。三十二年,乞假歸。三十四年,補原官。入直上書房,遷詹事府少詹事,充河南鄉試正考官。尋提督廣東學政。四十年,丁父艱,服闋,又丁母艱,病不復出。嘉慶九年,卒,年七十七。
大昕幼慧,善讀書。時元和惠棟、吳江沈彤以經術稱,其學求之十三經注疏,又求之唐以前子、史、小學。大昕推而廣之,錯綜貫串,發古人所未發。任中書時,與吳烺、褚寅亮同習梅氏算術。及入翰林,禮部尚書何國宗世業天文,年已老,聞其善算,先往見之,曰:“今同館諸公談此道者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