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二 孟子二
"具體而微",伊川言"合下小",是言氣稟。如"三月不違",則有乏處。因五峰與張說。〔方〕
問"浩然之氣"后面說伯夷伊尹孔子"是則同"處。曰:"后面自是散說出去,不須更回引前頭。這里地位極高,浩然之氣又不足言,不須更說氣了。有百里之地,則足以有天下,然'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則有所不為,此是甚么樣氣象!大段是極至處了。雖使可以得天下,然定不肯將一毫之私來壞了這全體。古之圣人其大根腳同處,皆在此。如伊尹'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系馬千駟,祿之以天下弗視弗顧',與此所論一般。圣人同處大概皆在此,於此而不同,則不足以言圣人矣。某舊說,孟子先說知言,而公孫丑先問養氣者,承上文方論志氣而言也。今看來,他問得卻自有意思。蓋知言是那后面合尖末梢頭處,合當留在后面問,如大學所論,自修身、正心卻說到致知、格物。蓋致知、格物是末梢尖處,須用自上說下來,方為有序也。"又曰:"公孫丑善問,問得愈密,盛水不漏。若論他會恁地問,則不當云'軻之死不得其傳'。不知后來怎生不可曉。或是孟子自作此書,潤飾過,不可知。"〔僩〕
"得百里皆能朝諸侯",是德之盛;"行一不義,殺一不辜不為",是心之正,不肯將那小處害了那大處。亦如伊尹雖"祿之天下不顧,千駟弗視",到那一介處亦不輕取予。〔燾〕
根本節目,不容不同。"得百里之地而朝諸侯,有天下",此是甚次第!又,"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直是守得定!〔閎祖〕
問:"夷尹得百里之地,果能朝諸侯,有天下否?"曰:"孟子如此說,想是如此。然二子必不肯為。"問:"孟子比顏子如何?"曰:"孟子不如顏子,顏子較細。"問:"孟子亦有恁底意否?"曰:"然。孟子似伊尹。"〔僩〕
問夷惠。曰:"伯夷格局更高似柳下惠。"道夫曰:"看他伯夷有壁立萬仞之氣!"曰:"然。"〔道夫〕
或問"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曰:"汙,是汙下不平處,或當時方言未可知,當屬上文讀。"〔去偽〕
古人之政不可得而見,只是當時所制之禮,便知得當時所施之政。〔淳〕
伯豐問:"'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是謂夫子,是謂他人?"曰:"只是大概如此說。子貢之意,蓋言見人之禮便可知其政,聞人之樂便可知其德。所以'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有能違我之見者,所以斷然謂'自生民以來,未有孔子',此子貢以其所見而知夫子之圣如此也。一說夫子見人之禮而知其政,聞人之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有能逃夫子之見者,此子貢所以知其為生民以來未有也。然不如前說之順。"
《朱子語類》 宋·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