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論語十五
只是"博文約禮"四字。博文是多聞,多見,多讀。及收拾將來,全無一事,和"敬"字也沒安頓處。〔夔孫〕
博學,亦非謂欲求異聞雜學方謂之博。博之與約,初學且只須作兩途理會。一面博學,又自一面持敬守約,莫令兩下相靠。作兩路進前用工,塞斷中間,莫令相通。將來成時,便自會有通處。若如此兩下用工,成甚次第!〔大雅〕
博文上欠工夫,只管去約禮上求,易得生煩。〔升卿〕
孔子之教人,亦"博學於文",如何便約得?〔〈螢,中"蟲改田"〉〕
或問"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曰:"此是古之學者常事,孔子教顏子亦只是如此。且如'行夏之時'以下,臨時如何做得,須是平時曾理會來。若'非禮勿視'等處,方是約之以禮。及他成功,又自別有說處。"〔大雅〕
博文工夫雖頭項多,然於其中尋將去,自然有個約處。圣人教人有序,未有不先於博者。孔門三千,顏子固不須說,只曾子子貢得聞一貫之誨。謂其馀人不善學固可罪。然夫子亦不叫來罵一頓,教便省悟;則夫子於門人,告之亦不忠矣!是夫子亦不善教人,致使宰我冉求之徒后來狼狽也!要之,無此理。只得且待他事事理會得了,方可就上面欠闕處告語之。如子貢亦不是許多時只教他多學,使它枉做工夫,直到后來方傳以此秘妙。正是待它多學之功到了,可以言此耳。必大。
或問:"'博之以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與顏子所謂'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如何?"曰:"此只是一個道理,但功夫有淺深耳。若自此做功夫到深處,則亦顏子矣。"〔燾〕
問:"'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與'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固有淺深不同。如孟子'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似又一義,如何?"曰:"論語中'博約'字,是'踐履'兩字對說。孟子中'博約'字,皆主見而言。且如學須要博,既博學,又詳說之,所以如此者,將以反說約也。是如此后,自然卻說得約。謂如博學詳說,方有貫通處,下句當看'將以'字。若'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與'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圣人之言本無甚輕重,但人所造自有淺深。若只是'博學於文',能'約之以禮',則可以弗畔於道,雖是淺底;及至顏子做到'欲罷不能'工夫,亦只是這個'博文約禮'。如梓匠輪輿但能斫削者,只是這斧斤規矩;及至削鐻之神,斫輪之妙者,亦只是此斧斤規矩。"〔〈螢,中"蟲改田"〉〕
問:"博文不約禮,必至於汗漫,如何?"曰:"博文而不約禮,只是徒看得許多,徒記得許多,無歸宿處。"〔節〕以下集注、集義。
問:"明道言:'"博學於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於汗漫。所謂"約之以禮"者,能守禮而由於規矩也,未及知之也。'既能守禮而由規矩,謂之未及於知,何也?"曰:"某亦不愛如此說。程子說'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為已知,不須將知說,亦可。顏子亦只是這個博文約禮。但此說較粗,顏子所說又向上,然都從這工夫做來。學者只此兩端,既能博文,又會約禮。"問:"約禮,只是約其所博者否?"曰:"亦不須如此說。有所未知,便廣其知,須是博學。學既博,又須當約禮。到約禮,更有何事?所守在此理耳。"〔宇〕
或問"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曰:"博學是致知,約禮則非徒知而已,乃是踐履之實。明道謂此一章與顏子說博文約禮處不同,謂顏子約禮是知要,恐此處偶見得未是。約禮蓋非但知要而已也。此兩處自不必分別。"〔時舉〕
問:"伊川言:'"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此言善人君子'多識前言往行',而能不犯非禮者爾,非顏子所以學於孔子之謂也。'恐博文約禮只是一般,未必有深淺。"曰:"某曉他說不得,恐記錄者之誤。"正叔曰:"此處須有淺深。"曰:"畢竟博只是這博,約只是這約,文只是這文,禮只是這禮,安得不同!"〔文蔚〕
問:"橫渠謂:'"博學於文",只要得"習坎心亨"。'何也?"曰:"難處見得事理透,便處斷無疑,行之又果決,便是'習坎心亨'。凡事皆如此。且以看文字一節論之,見這說好,見那說又好。如此說有礙,如彼說又有礙,便是險阻處。到這里須討一路去方透,便是'習坎心亨'。"〔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