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謎底 教案(精選6篇)
山谷中的謎底 教案 篇1
山谷中的謎底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自主學習,掌握本課的4個生字,理解“反彈”、“彎曲”等新詞。
3、讀懂課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二、教學難點
讀懂課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初步領悟“彎曲”的人生哲學。
三、板書設計:
(北)
特殊的風向
10
(西坡) 山 (東坡)
長 谷 只
雪小——滿 中 有——雪大: 積 長期觀察
雜 的 雪
樹 謎 松——本領大:彎曲 反彈 細致觀察
底 蒼翠挺拔 落
有所發現
不是屈服和毀滅 而是生存和發展
(南)
四、作業設計、安排
1、課內:生字描紅、抄寫詞語。
2、課外:搜集有關揭開自然之謎的故事和文章。
讀了課文后想到了哪些名言、俗語,寫下來。
五、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并揭示課題
1、 板書“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謎可以指謎語,有時也指不明真相的事物或現象。如自然之謎、科學之謎等等。(強調“謎”是言字旁)
2、 板書“底”,再讓學生說說對“謎底”的理解。謎底可以指謎語的答案,有時指的是事情的真相。
3、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神奇的自然界中就有許多人類一時還無法了解真相的現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山谷中的謎底。(板書“山谷中的”)齊讀課題。
4、 讀了課題,你的腦海中會產生哪些問題呢?學生質疑。(預設:山谷在哪里?山谷中有什么樣的謎?謎底到底是什么?誰揭開了謎底?怎樣揭開的?)
二、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 學生自由輕讀課文,想想自己能解決剛才提出的哪幾個問題?
2、 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想想生詞的意思,對文中不理解的詞語與同桌商量一下,實在不能解決的詞語準備質疑。
3、 交流并檢查課文的自讀情況:出示生字詞指讀,交流對生詞的理解,對課文中的詞語進行質疑,并討論解決詞語的意思。
4、 說說自己能解決哪個問題了?是從哪一小節中讀明白的?指讀課文,檢查課文的讀通情況,結合進行正音,指導學生讀順部分句子。讀準“少頃”一詞。
三、再讀課文,學習1、2小節
1、 加拿大魁北克的這條山谷留給你的是什么印象呢?讀讀1、2小節。
2、 討論:這是一條 的山谷。(南北走向、普通、特別、奇異)
3、 引讀:說它奇異,是因為 。結合板書:西坡長滿雜樹 東坡只有雪松
說它普通,是因為 。
4、 小結:這是一條普普通通的山谷,但人們常說“看似平常最奇崛”,的確,就是這普通的山谷中,卻有著人們的難解之謎,你知道人們不明白的是什么嗎?(為什么西坡長滿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沒有雜樹呢?)
四、學習第三小節
這個不解之謎直到1983年的冬天才被兩個旅行者解開,謎底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跟隨兩個旅行者一起走進這個普通而又奇特的山谷,去揭開這個困擾人們多年的謎底吧。
1、學生默讀課文的第三小節,想想為什么東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長滿雜樹呢?劃出有關句子。
2、交流:指讀句子并出示“東坡雪大,其他那些樹,因為沒有雪松這個本領,樹枝都被積雪壓斷了,漸漸地喪失了生機。而西坡雪小,樹上少量的積雪根本就壓不斷樹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貞之類的樹種,也都存活了下來。”
3、你認為產生這種奇異景觀的原因是什么呢?結合板書:東坡雪大 西坡雪小
(a、是風雪大,b、是雪松的本領大)
4、課文中有不少描寫當時環境的語句,讀一讀,想想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5、交流讀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出示相關的句子,讀出風雪之大。句子(一):1983年的冬天,大雪紛飛,有兩個旅行者來到了這個山谷。句子(二):他們支起帳篷,望著滿天飛舞的大雪,突然驚奇地發現,由于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句子(三):不一會兒滿坡的雪松上就積了厚厚的一層雪。
6、僅僅是因為東坡雪大、西坡雪小這些外在因素才造成了這個奇異的景觀嗎?認認真真地再讀一讀這段話,看看自己有沒有新的收獲、新的發現?學生再讀那段話。(雪松的本領)
7、出示填空題:東坡沒有雜樹,是因為 。
西坡長滿雜樹,是因為 。
8、那東坡的雪松有什么特殊的本領能存活下來呢?讀讀書上的句子,說說你的體會。
9、討論:出示句子“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開始向下彎曲,于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又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指讀并說說自己的體會。結合板書:積壓、彎曲、滑落、反彈
10、 東坡雪大,而雪松卻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這是因為 。
11、出示句子“就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讀讀這段話,相信你一定會更加敬佩雪松的。指讀句子,讓學生說說敬佩它的理由。我覺得雪松 。
12、是啊,雖然雪松遭受過狂風的肆虐,經歷過暴雪的重壓,可是它仍然不屈不撓,昂起頭抖落了身上的積雪,用一時的彎曲獲得了長久的生存,它蒼翠挺拔的身姿一次次地屹立在大雪紛飛的山谷里。一棵普通的植物卻充滿了智慧,讓人不由地佩服、贊嘆,讓我們把這種敬佩之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再來讀讀這兩段話,贊美一下風雪中的頑強者、聰明者和勝利者。
13、山谷中的這個不解之謎,如今終于被揭開了謎底,引讀句子“東坡雪大,其他那些樹,因為沒有雪松這個本領,樹枝都被積雪壓斷了,漸漸地喪失了生機。而西坡雪小,樹上少量的積雪根本就壓不斷樹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貞之類的樹種,也都存活了下來。”你認為這是旅行者偶然的發現嗎?說說理由。
14、小結:是啊,沒有誰會隨隨便便獲得成功,不經歷風雨,怎么能見彩虹,如果旅行者不能頂風冒雪去山谷觀察、思考,又怎么會揭開這個自然之謎呢?看來,困難和壓力是對我們的考驗,就看你能否經受住考驗。
五、學習生字詞
1、 再讀生字,學生自己指出易錯處,引起同學注意。教師重點提醒“帳篷”的“篷”字不要寫成“蓬”,可以引導學生比一比它們的不同,再分別組詞。
2、 學生描紅生字。
3、 抄寫詞語。
六、作業
1、 熟讀課文。
2、 課外去認識“柘”、“女貞”等樹。
3、圍繞“多么 的雪松啊!”寫一段贊美雪松的句子。
山谷中的謎底 教案 篇2
山谷中的謎底
梅永鋼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理解不懂的詞語。
2.讀懂課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于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知道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于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
教學過程:
1.同學們,中國的語言豐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可以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語言組合方式,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兩句話和戰國時代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以及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說明了同一個道理。到底說了一個什么道理呢?我想,大家學了這篇課文之后,一定能對這些話有更深切地了解。齊讀課題。
同學們,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教師畫簡筆畫)這條山谷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長滿了松、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繼續簡筆畫)為什么在同一條山谷中,西坡可以長滿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能夠生長呢?這一奇異的景觀始終是個謎,誰也不知道謎底在哪兒?然而,1983年的一天,有兩個旅行者揭開了謎底。
2.請同學們小聲讀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不準的字多讀幾遍,讀不通的句子反復讀一讀。
(1)在學生讀書時板書幾個生字詞:女貞 帳篷 摧毀 柘
(2)同桌互相檢查讀書。反饋情況。小結。
3.通過剛才的讀書,你找到這個謎的謎底了嗎?
(1)指名回答,用黑板出示“謎底終于被揭開了:東坡雪大,其他那些樹,因為沒有雪松這個本領,樹枝都被積雪壓斷了,漸漸地喪失了生機。而西坡雪小,樹上少量的積雪根本就壓不斷樹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貞之類的樹種,也都存活了下來。”
齊讀。從“終于”這個詞中,你體會到什么?齊讀。為什么東坡的雪大?東坡的雪大到什么程度?指名回答,用黑板出示:“由于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不一會兒滿坡的雪松上就積了厚厚的一層雪。”特殊的風向是怎樣的風向?用簡筆畫簡示風向。能用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東坡的雪大嗎?比較“不一會”和“不一會兒”。齊讀。
(2)面對著這樣的大雪,雪松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其他的雜樹卻失去了生機。雪松為什么能生存下來呢?指名回答,用黑板出示:“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開始向下彎曲,于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又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
自由地讀一讀這段話,想一想雪松能生存的本領到底是什么?你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會讀這一段話嗎?指名邊讀邊想。齊讀。
3.文中的旅行者不僅揭開了山谷中的謎底,而且從這個現象中獲得了啟發。用黑板出示:我得到了一個啟示——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
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請你在書上這段話旁邊空白的地方寫上自己的思考。指名交流。小結。
4.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是呀,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相信同學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后,會在生活中更加堅強,更有韌性。
5.課堂練習。
發放練習 植物耐寒之謎
冬云滾滾,白雪飄飄。禁不住嚴寒的侵襲,艷花嫩蕊紛紛凋謝。而梅花即使是冰天雪地,也依然舒枝怒放,噴香吐艷。滿天的飛雪,不能損其肌膚,掩其俊俏。
不畏嚴寒的植物遠非梅花一種,同時被稱為“歲寒三友”中的蒼翠松柏和挺拔青竹,也是以傲雪斗霜、經冬不凋而著稱的。
為何這些植物竟具有如此驚人的抗寒能力呢?原來,在呼嘯的寒風中,好多植物都有著各自的抗寒本領:寒地的柳樹一改亭亭玉立的模樣,變得貼地蔓延生長,以抵御寒風的襲擊;在北冰洋沙岸上生長的“勿忘我”草,長成緊湊的墊褥狀,以保持非常寶貴的熱量。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告訴人們,耐凍的植物都有休眠的特點,它們主要用“沉睡”的妙法來對付冬寒。春夏植物生長旺盛,養分消耗多于積累,因此這時的的抗凍能力較弱。北方的梨樹在零下二十至三十攝氏度能平安過冬,可是春天卻擋不住微寒的襲擊,就是這個道理。待到秋風驟起之時,情況就截然不同了,隨著白晝變短和氣溫下降,樹木的葉子里合成了更多的脫落酸(休眠素),這種植物激素被輸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側芽里后,這些部分的新陳代謝就受到抑制,進入了休眠狀態,不再萌芽生長。這時用于呼吸和生長的消耗減少了,養分也就積蓄起來了。一旦冬天低溫來臨,植物體內的蛋白質和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了可溶性的氨基酸和糖類,后者增加了細胞液的濃度,使細胞不易結冰,有利于增加抗寒力。經霜后的青菜、蘿卜和甘薯味道變甜,原因就在于此。
此外,由于氣溫漸低,植物根系的生活活動減弱,吸水較慢,而此時莖葉的蒸騰作用卻仍較強,這就使植物體內的含水量減少,相應提高了細胞液的濃度,減少了結冰的可能性。
1.“歲寒三友”是指 、 、
2.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問題?
3.讀了文章之后,你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嗎?請寫出來。
4.讀讀文章第3小節畫線的句子,想一想“柳樹”和“勿忘我”草耐寒的本領給了你什么樣的啟示
山谷中的謎底 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7課《山谷中的謎底》。
[教材分析]
本課講敘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啟發人們“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因此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我們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系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3、讀懂課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適當退讓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聯系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文中最后一個自然段“彎曲不是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授課時間]2008年4月17日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激發探究欲望:
1、導語:大自然除了供人們欣賞之外,還會通過自身的某種現象給人以啟迪,今天,我們一起去感受、去領悟——《山谷中的謎底》。(齊讀課題)
2、由課題質疑。
3、過渡:跟隨文中的兩位旅行者前往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的山谷中一探究竟。
二、初讀課文,讀議謎面謎底: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這山谷中的謎是什么?謎底又是什么?
2、交流:(1)山谷中的謎是什么呢?指名說。
(出示圖及文字,相機板書:西坡:各種雜樹東坡:只有雪)
這個謎是否奇異罕見呢?從何而知?再指名讀。齊讀。
(2)那么,謎底又是什么呢?指名說。(出示文字并相機板書)
從“終于”一詞中,體會到什么?指名說。齊讀。
這個謎底是怎么被揭開的?(觀看視頻)引讀謎底。
三、 精讀感悟,了解雪松逆境生存:
1、造成這一奇異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小聲讀課文第3自然段,圈畫出認為重要的詞句。指名回答。(出示文字并相機板書)
東坡的雪大到什么程度?抓住關鍵詞語說一說。能用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東坡的雪大嗎?指名讀,齊讀。
2、面對著這樣的大雪,為什么雪松能頑強地生存了下來,而其他的雜樹卻失去了生機?再次默讀課文的第3自然段,在你感受特別深的地方,多讀幾遍,用筆勾畫出能幫助你解答問題的語句。
指名答。(出示并相機板書)
自由地讀一讀這段話,想一想雪松能生存的本領到底是什么?說說你在讀的時候都注意到了哪些詞語?(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彈性、彎曲、反彈、依舊)齊讀。
3、雪松還有哪些獨特的地方最讓你欣賞?指名答。(出示文字)
(1)教師范讀。
(2)把深有感受的地方圈下來,可以是一個短語、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個標點符號。
(3)交流:說說有哪些讓你驚嘆、佩服的地方。
(4)把這種敬佩之情讀出來。齊讀。
4、小結:有人說雪松面對風雪只會一個勁的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群膽小的弱者,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為什么?自由答。
再次齊讀第3自然段中的謎底。
四、升華情感,揭示雪松彎曲啟示:
1、文中兩位旅行收獲很大,尤其是第二位旅行者,他得到了一個什么啟示?自由朗讀課文的第4、5自然段。
2、兩位旅行者從雪松身上得到了哪些啟示?(出示)
這位旅行者的啟示,你是怎樣理解的?請你在書上這段話旁邊空白的地方寫上自己的思考,也可以通過一句名言俗語,或者一個成語來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指名交流,小結。。
3、(出示重點句: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
(1)請聯系課文中的內容,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你同意課文中的這種觀點嗎?能再聯系自己閱讀過的名人的故事,看見過的身邊人的故事、親身經歷過的自己的故事等來說說嗎?
4、齊讀兩則啟示。
五、總結全文,領悟人生彎曲哲理:
1、大自然中,無論是什么動物、植物,都會面對種種逆境和壓力,首先要敢于面對,選擇寧折不彎的勇氣去抗爭,但是,如果困難太大,有時也要學會退讓,學會雪松的彎曲,恰當地以退為進,這種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
2、引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確實——。
相信同學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后,會在生活中更加堅強,更有韌性。
3、推薦閱讀:《十萬個為什么》、《自然現象之謎》。
板書: 17、山谷中的謎底
西坡:各種雜樹 雪小 特殊風向
}
東坡:只有雪松 雪大 雪松本領
山谷中的謎底 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課通過兩位旅行者揭開了加拿大魁北克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里的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之謎這一過程,不僅表現了人們在大自然面前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展示了人們對大自然的領悟和思索,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
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配有插圖,可以幫助學生閱讀理解。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后一個自然段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系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
1、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幻燈片若干。
2、雪松的圖片及介紹。
3、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的小故事,以幫助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1、同學們喜歡猜謎嗎?現在老師請大家猜一個簡單的謎語。“麻屋子,紅賬子,里面住著紅胖子。”這是什么?(花生)對!我說的“麻屋子,紅賬子,里面住著白胖子”叫謎面。“花生”呢?(謎底)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有時也比喻事物的真相。(板書:謎底)
2、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的一條山谷中便有一個謎,(板書:山谷中)這是個怎樣的謎?它的謎底也就是真相又上什么?它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從課文的語言文字中來探究吧。
3、齊讀課題。
二.了解“謎面”。
1、請同學們認真課文,注意發現加拿大的魁北克的這條山谷中究竟藏著個什么謎?
2、生交流,師板書。
三.探究“謎底”。
過渡:1983年的冬天,大雪紛飛,有兩個旅行者來到了這個山谷,他們支起賬篷,望著滿天飛舞的大雪,他們驚奇地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從而解開了這一謎底。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3小節,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2、交流所發現的,老師適當板書。
3、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發現謎底的過程介紹給大家嗎?(出示幻燈片)
(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介紹:邊讀邊評,以雪松自述,用詩描繪雪松的品質等)
4、是呀,雪松它蒼翠挺拔,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吧!(幻燈出示雪松畫面及介紹資料)
5、教師描述雪松抗風雪的情景,引讀:“就這樣——”生接讀
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齊背《青松》詩)
6、師引讀:“謎底終于被揭開了——”生接讀
四.感受啟示。
1、兩個旅行者揭開了謎底,并得到了啟示,請同學們自讀課
文4——6小節,說說他們得到了什么啟示?
2、第二個旅行者的啟示與文中的另一段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哪段話,請找出來讀給大家聽一聽。(出示幻燈片)
3、這兩段話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學生自由談理解)
4、這兩句中包含的道理是很深的,我們同學能聯系生活實際或舉一些例子來談談自己的理解嗎?(臥薪嘗膽,雪壓麥子等)
5、同學們說得很有道理,著名作家夏衍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種子的力》,文章中有這樣的話,大家不妨一起來看看(出示幻燈片)
6、師小結:是呀,這又休何嘗不是一種偉大,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我們不妨先彎曲著,作出適當的讓步,其實雪松的精神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哲理,外交的策略。讓我們再次從語言文字中感受一下吧。(齊讀啟示與結尾)
山谷中的謎底 教案 篇5
山谷中的謎底
預習提示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美麗的大自然總令人神往!投身在大自然的懷抱,我們總是無比喜悅!的確,大自然除了供人們欣賞之外,還會通過自身的某種現象給人以啟迪,而關鍵在于你善不善于領悟!今天,就讓我們用自己敏銳的雙眼、智慧的大腦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去感受、去領悟吧!閱讀課文,看看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學會自主學習,掌握本課四個生字,理解新詞“抗爭、反彈、完好無損(加拿大、魁北克)”等(綠線內的只識不寫)。
讀懂課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
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后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 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
課時安排 兩 課 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謎語導入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出示初讀要求,學生按要求自學:
自讀課文。
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達到正確、流利。
思考剛才提的問題(這是哪個山谷?迷是什么?謎底是什么?怎樣揭開的?)。
巡視學習情況,相機解決問題。(指導同位交流預習情況)
檢查初讀情況——組織交流自學情況
出示生字。
指名認讀,正音,記憶。
指名逐節朗讀,相機指導讀好長句,糾正字音。
組織交流詞語理解。
重點交流:“抗爭、反彈、完好無損(加拿大、魁北克)”等,著重交給理解的方法: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詞語。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
默讀,根據要求給課文分段。提示:
哪幾個自然段寫了山谷中的謎?
那幾則自然段寫了旅行者揭開了謎底?
看看課文可以分為幾段?每一段寫了什么?
組織交流,討論:
第一段: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異的自然景觀是個長期沒有解開的謎。
第二段:兩個旅行者通過仔細觀察揭開了這個謎底。
第三段:寫了兩個旅行者的對話。
(詞義的模糊性和概括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原則。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后討論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反復朗讀,做到讀中知大意、理脈絡;讀中查字典、剖形探義,掌握生字詞。)
組織質疑:課文中還有哪些不懂的內容嗎?
(指導:可以針對句子或段落。把重點問題留到下節課再研究。)
(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所以,我讓學生繼續提出不懂的地方。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幫助確定下節課的學習目標。 指導描紅
出示生字,復習認讀。
指導描紅,臨寫、交流難寫易錯的字,相機范寫:摧、貞。
組織描紅,教師巡視指導。
第 二 課 時
導入新課
過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個山谷中就有一個奇怪的謎,(板書:山谷中的謎)哪位同學把這個謎語給大家說一說? 這一奇異的景觀始終是個謎,誰也不知道謎底在哪兒。1983年的冬天,大雪紛飛,有兩個旅行者來到了這個山谷,并最終發現了謎底。現在,就讓我們用自己敏銳的雙眼、智慧的大腦,跟著這兩位旅行者一起到魁北克去感受、去領悟這“山谷中的謎底”(把課題板書完整:山谷中的謎底)。齊讀課題。
學習感悟
快速瀏覽課文,相信聰明的你一定能準確地找出謎底來。(指名讀謎底部分)
過渡:哦,原來是這么回事,看起來很簡單,但“看似平常最奇崛”。這個謎到底怎樣奇妙,不經過有滋有味地讀書是不可能體會到的;而這個謎底又是怎樣地耐人尋味,不經過入情入境地品味也是不可能感受到的。現在,就讓我們用心地來讀讀這篇課文吧!看看哪些語句讓你感受最深,可以把你的感受寫在書上。我們比比誰讀得仔細,能字字入目,句句入心。
學生自讀課文,寫感受。教師巡視,關注學生學習情況。
集體交流,指導朗讀,感悟明理。
預設一:“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依然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 生談感受后指導朗讀。
思考:這些語句中哪些詞最能概括出雪松的本領?(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如:彈性、彎曲、反彈等)怎樣讀才能體現雪松這種特殊的本領?
用心地讀,想想:雪松是在什么情況下才會彎曲的?什么時候開始反彈的?讀了這兩句,你有什么感受?再讀。
(雪松是在盡可能的去承受雪的壓力而又實在承受不了的情況下才開始彎曲,才肯彎曲的,雖然是彎曲,但這里面有抗爭的力量!一旦壓力減輕,它便把握機會,毫不猶豫地釋放自己的能量,反彈回去,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資。)
帶著新的感受,重新讀這一句。
預設二:“就這樣,……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
細細地讀,靜靜地想,你從中感悟到什么?(集體交流)
創設朗讀情境:讓我們一起帶著對這段話的理解來跟這老師讀:
a、師:聽!寒風還在呼嘯,雪花還在漫天的飛舞!雪松只有……(生讀:反復地積,反復地彎,反復地落,反復地彈)
b.師:狂風刮得更猛烈了,肆虐的雪花壓斷了柘、柏、女貞等雜樹,只有雪松……(生讀:始終完好無損)
雪松一次次地承受著壓力,又一次次地化解著這種壓力,從而頑強地存活了下來,成為了山谷中的一道奇異的景觀。短短的三十幾個字,你能把它讀好嗎?(學生練讀,指名讀,范讀,再讀)
指導讀好四個“反復”,體會四個動詞帶給人的感受,如“反復地積”要沉重一些,“反復地落”要輕盈一些,“反復地彈”要高昂一些。
剛開始讀這段話,雪松在書上,再讀,它仿佛出現在我們眼前,而現在,我聽出來了,你們已經把它讀在了心里。帶著這種獨特的感受,讓我們一起來讀這一句話。
此時此刻,你想對雪松說些什么?(自由發言)
正如同學們說的那樣,雪松不僅能頑強地與大風雪抗爭,而且能夠適時地彎曲和反彈,始終保持自己的蒼翠與挺拔。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一種生存的技巧,它還是一種智慧、一種胸懷。用你的朗讀來表達你的感受吧!(指名讀投影上的兩段話)
預設三:兩位旅行者說的話。(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個旅行者說的話。
預設四: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
我們經常說:面對困難,要知難而上,勇往直前,乘風波浪,義無反顧……現在卻說有時需要彎曲,這不是矛盾了嗎?你可以通過一個故事,一句名言俗語,或者一個成語來談談對這兩句話的理解嗎?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如——古語:小不忍則亂大謀,大丈夫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
成語:以退為進,臥薪嘗膽,忍辱負重,負荊請罪;委曲求全(你由這種自然現象想到了中國名言(成語),真會思考!)
生活中:面對歹徒時的防衛之術;體育課跳遠,先把腿彎曲一下;平日里同學們的謙讓;麥苗面對嚴冬停止生長(你由一種自然現象聯想到了另一種自然現象,它們之間是何等的相似啊,你真善于發現問題)
故事:韓信胯下之辱;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劉備委曲求全(是啊,……的故事正恰恰驗證了這樣的道理)
古往今來,從自然界到人類,這樣的例子還真不少!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齊讀最后一句話)。
小結:同學們,在我們生命的旅程中,肯定也會遇到一些外界的壓力,或者意想不到的困難,對于這些壓力、困難,我們首先要敢于面對,有時必須選擇寧折不彎的勇氣去抗爭,如果她關乎尊嚴與榮耀!但有時也應該學會另外一種抗爭與生存的方式,那就是學會雪松的彎曲,因為暫時的彎曲、忍讓能更好地保存自己,記住,我們要做生活的強者,也要做生活的智者! (板書:強者 智者)
總結課文
這節課我們揭開了山谷中的謎底,從中還獲得了人生的感悟,真的是獲益非淺。
課堂檢測
仿照例子,填空白。
例:“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
麥苗面對嚴冬停止生長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狗熊躲進樹洞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十多年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體育課跳遠,先把腿彎曲一下,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平日里同學們的謙讓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聽寫下面的句子,并聯系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說說你的理解。
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
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
中的謎底雖然解開了,但是,這篇課文還留下了許多謎,比如:為什么這么簡單的問題,只有這兩位旅行者才發現?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思索嗎?把你的想法寫下來。
山谷中的謎底 教案 篇6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組成的詞語。
3、了解雪松能夠在逆境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雪松能夠在逆境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前置性作業:
1、找出山谷中的謎和謎底。
2、搜集能屈能伸的事例和名言、俗語。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1、猜謎,理解“謎面”與“謎底”的含義。
2、過渡:大家反應真快,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這個謎語比較簡單,同學們經過思考就能揭開謎底。不過在大千世界里,無奇不有。美麗的大自然除了讓我們欣賞之外,還隱藏著許許多多的謎。今天,就讓我們用自己敏銳的雙眼、智慧的頭腦跟隨兩位旅行者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去感受、去領悟——《山谷中的謎底》(揭題,齊讀)。
(謎語激趣導入,既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二、檢查預習,初識謎面。
1、通過預習,你知道山谷中的謎是什么呢?
根據交流,出示第一段:
這一自然段中有幾個字比較難讀。[出示:詞語]誰來領著大家讀一讀?
2、指讀,這個山谷的奇異之處在哪里?
3、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奇異的景觀。[出示簡筆畫] 師介紹:瞧!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惟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長滿松、柏、柘、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
4、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個謎。
過渡:這一奇異的景觀始終是個謎,誰也不知道謎底。直到1983年的冬天,謎底終于被兩個旅行者揭開了。快速瀏覽課文,找找謎底。指名幾位學生概括說一說。
預設幾種答案:
a 謎底終于被揭開了:東坡雪大,其他那些樹,因為沒有雪松這個本領,樹枝被積雪壓斷了,漸漸地喪失了生機,而西坡雪小,樹上少量的積雪根本就壓不斷樹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貞之類的樹種,也都存活了下來。
b 找出兩個要點:
1 特殊風向。
為什么東坡的雪總比西坡大呢?是由于特殊的風向和特殊的地形。
[出示:圖2]一般寒流總是從西北席卷而來,直接侵襲的就是東坡,所以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
2 雪松的本領
(這里擯棄了整齊劃一、尋找統一答案的“告知”教學,而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去自主閱讀,通過朗讀、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談論中思考、感悟。教育不是告訴,也不是外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是自我建構和生成的。教學中,教著努力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從而讓語文教學成為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
三、探究謎底,得到啟示
1、過渡,剛才交流謎底時,老師聽出了一個重要的要點,那就是雪松有一個會彎曲,還會反彈的本領,關于這個本領,文中還有一段細致的描寫,出示句子:
“由于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
讓我們走進這一段語言文字,細細讀一讀。學生自由讀。
2、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一遍一遍的讀,一遍一遍地品,就是一個體會的過程,下面誰來自告奮勇讀一讀這段話。
3、此時,你的心中對這段文字產生了怎樣的見解呢?將你的讀書思考在小組內交流,在這過程中,你的見解就會豐富起來。組長要組織好組員等一會兒的匯報。(小組學習)
(小組學習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能在優差結合的前提下,使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善于合作、樂于探究,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4、小組匯報交流:(結合事例,名言交流)
先請一組交流,(老師點評) 交流完后,其他學生補充。
預設要點:抓住“彈性、彎曲、反彈、依舊保持”等詞語,感悟“彈性”是機動靈活,能夠應變的重要條件,而及時反彈才是彈性的重要性能。“彎曲”只是暫時的退讓,是應變的一種策略,最后能“依舊保持蒼翠挺拔的身姿”才是“彎曲”策略的最終目的。
a 雪松的屈是為了讓雪滑落, 伸又是為了依舊保持著蒼翠挺拔的身姿。
b 雪松既會( ),又會( )。這就是雪松的本領。這叫能屈能伸。(板書:能屈能伸)
c 雪松的彎曲之后是反彈,他的彎曲是為了更好的生長。這就叫“以屈求伸”。(板書:以屈求伸)雪松他(能屈能伸)(以屈求伸),這就是他的生存之道,就是山谷中的謎底。
配樂朗誦這段話。
(閱讀是一項實用的終生學習技能, 葉圣陶 先生說 “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一輩子受用不盡。”因此,學生在感悟課文內涵的哲理時,強調學生將已有生活、經驗與文本內容整合,引導學生多面度多層面與文本進行充分而又真切的對話,關注過程與方法,促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5、青松在無法承受的壓力面前,選擇先彎曲后反彈,多么富有智慧啊!剛才同學們有理有據,有事例,結合語言文字,聯系自己知道的歷史故事,談了對這段語言文字的感悟,非常精彩,下面就請大家做一位小哲人,用幾句深刻、精煉的話來寫一寫自己的啟示。
學生拿出老師下發的紙頭寫話訓練:
帳篷中的旅行者為自己的這一發現感到高興。一位說:“我敢肯定,東坡也曾長過雜樹,只是由于不會彎曲才被大雪摧毀了。”
過了一會兒,另一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說——
6、學生寫完后,把紙頭拿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
(這一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信息的載體,讓學生以主體身份交流個人所得,以此達到領悟課文語言內涵的目的。這一設計,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想象、表達及善于聯系舊知的能力。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了語感。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樂于交往、合作的精神。)
7、同學們用自己的感悟,自己的啟示詮釋了文中最后得出的道理。
[出示: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
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
指名讀、齊讀。
8、小結:的確,大自然中,無論是什么動物、植物,無論是誰,面對困難和壓力,首先要敢于面對,要和它作斗爭;但是,如果困難太大,也要學會忍讓,因為暫時的彎曲、忍讓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積蓄力量,等待機會,以求更好地發展。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中,也面對種種逆境和壓力,記住:進一步,寸步難行;退一步,海闊天空!
四、課外延伸,拓展練習。
(1)讀一讀:《自然現象之謎》(摘抄、剪貼好的內容)
(2)寫一寫:以“雪松的啟示”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素質教育除了課堂以外,還需要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板書: 山谷中的謎底
謎面 謎底
西坡:松、柏…… 風小
東坡:雪松 風大
彎曲
本領 能屈能伸 以屈求伸
反彈
教材分析: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這篇課文講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有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兩位旅行者揭開了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之謎的過程,不僅表現了人們在大自然面前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啟發人們“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教學的重難點就在于了解雪松能夠在逆境生存的原因,學會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于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由此可見,閱讀教學要啟發學生對課文進行感悟體驗,激發學生對作品的感知情感,讓作品中的語言所蘊涵的智慧光芒、思想火花把學生的思維靈氣調動起來,充分做到學生學、學生思、學生悟,教師只是引導者。
因此,本課的教學體現了生本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這種教育模式,注重了課前的預習、課上的探究、課上的合作、課后的運用,注重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充分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會閱讀,學會思考,學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做學習的真正主人。